第(3/3)頁 即便滅了高句麗要想治理好幽州、營州和高句麗故地,更是要需幾十上百年,父皇又何必急于一時呢?” 安史之亂就是幽州駐軍反叛引起的,終唐一代都沒能治理好這片這地方。 李世民聞言終于沉默下來,揮手示意李承乾離開。 ----------------- 李承乾跟李世民說了要在洛陽建煉鋼廠,卻不知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呢。 東宮,崇教殿。 李承乾在這里接見滿面風霜的薛仁貴。 “一路辛苦了!”李承乾親自扶起薛仁貴道。 薛仁貴依舊低著頭道:“為太子殿下效命不敢言苦?!? 李承乾感到兩個人身高差有些尷尬,便后退兩步坐回寶座,然后示意薛仁貴也坐下。 待薛仁貴坐下,李承乾便不迫不及待問道:“薛延陀各部的牧民帶回靈州城,都是怎么安頓的?” 薛仁貴聞言便拿出兩封信,雙手托著道:“這里有裴行儉和劉仁軌兩位寫給太子殿下奏疏,里面詳細說了靈州牧民的安置情況?!? 劉葵接過奏疏轉呈給李承乾,李承乾看一眼便放下了。 繼續問薛仁貴道:“你帶著幾萬兩黃金,路上可還好走?” 薛仁貴聞言想一下道:“不算好走,起初沒有驛站,被給十分困難。過了固原又遇上幾場大雨,路是十分的難走。好多地方原本有條小路,只是一遇大雨就找不到路,忱誤不少時日?!? 李承乾聞言點點頭,他無論是去年北上,還是今年回長安身邊都有大軍跟隨,逢山開道遇水架橋,還有地方官府為了討好他幾乎全程護送。 根本不用擔心驛站糧草等問題。 薛仁貴帶著幾千人馬,還是朝廷大軍就遇上這么多困難。以后長安與靈州那邊糧食、牲口還有黃金運輸,少不了一條大路。 薛仁貴走后李承乾看了劉仁軌和裴行儉的信,兩人在信中也提到要修一條長安通靈州的直道。 李承乾便提筆回信,讓他們聯系北地各部族酋長聯名上疏朝廷,請求修一條朝天可汗路。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