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凈覺大師合十念到:“阿彌陀佛”。順手在手指上沾了些茶水,在茶案上寫下了八個字“二人祭祖,緘口其母”。 恭親王見此八字,不明覺厲,剛想繼續問道。不料凈覺大師已然起身對著門口大聲說道:“既然如此,我不日將會將此孩童送往貴府,大人慢走。”恭親王一臉茫然,但是既然凈覺方丈已然出口,也就不便逗留。只得隨著一幫侍從和載澄一起打道回府去了。 幾日內,恭親王對著這八個字,左思右想就是不得其解,而且總感覺芒刺在背,好不自在。適日,自軍機處議政出宮后,便與漢人內閣大學士翁同龢相約去酒樓小酌。對酌暢談期間,拐彎言道:“近日,我聽聞大覺寺有個傳言故事,令兄可有興趣一聽?”翁同龢點頭道:“那是自然,請講。” 奕?言道:“傳言有一世子不義,在外行了尋花問柳之事。而且更為荒誕的是還誕下一子。雖是個孽緣,但是此女還是想保全自己的孩子,奈何其世子家中容不得此子,卻是要打掉此子。于是此女便去拜訪了凈覺大師,大師不言不語,只寫下了‘二人祭祖,緘口其母’。你說這凈覺也真是,說破道明不好嘛?非得打啞謎。翁兄可知這八字真意?” 翁同龢捋了捋胡須,竊笑道:“莫不是,此公子乃令世子載澄?” 恭親王哪敢接話,滿臉通紅,“翁兄莫要取笑,莫要取笑。” 翁同龢也不愧是內閣大學士,學富五車,言道:“歷來禪宗公案,都喜歡以拆字法、暗語來道天機。待我來拆上一拆。”說罷便在桌上筆畫起來。 “大人請看,這二人,可合一個什么字?” 奕?尋思了一會,:“二人二人,乃是個‘仁’字”。 “再看‘祭祖’二字,此二字不可組合,但是祭祖乃宗廟之事,或許是‘宗廟’中的一個字。至于‘緘口其母’,緘口者,欲言而又止也。可通‘言忍’,不就是個‘認’字嗎?” 奕?此時恍然大悟,呼道:“仁宗認母!” “然也” 經翁同龢這一點撥,知曉了凈覺大師這“二人祭祀,緘口其母”的謎底便是“仁宗認母”之后,奕訢才知道原來此謎底乃是提醒自己可以參考宋朝歷史上著名的一起公案“貍貓換太子”,言下之意,便是要將此孩童調包。之后的幾日里恭親王在自己府中思前想后,思慮著一方面不想忤逆圣意,另一方面,也不便直接開罪西太后。在這種思緒下,恭親王最終決定便依此辦事。于是喚來大管家,令他秘密四下打聽各個產婆,若有因病早夭的孩童,便尋個過來,派人直接送往大覺寺凈覺方丈處。 不日,恭親王又一路大張旗鼓的前往大覺寺,只見方丈胸前抱著一物。見過方丈后,雙方作揖合十對了一眼。 方丈言道:“此便是大人要找的孩童,只可惜此兒身性孱弱,于早些時日便已經過世,善哉善哉。” 恭親王心領神會,接著說道:“既如此,本王便將他好生埋了吧。”說罷,便接過死嬰,于山下直接找了一處,便將其埋了。待回到府中,宮中便遣人傳來了旨意,要恭親王立即進宮面覲見西太后。恭親王進宮后便將“皇子”已然去世的消息通報了西太后,正巧,西太后身邊的人也前來匯報情況,在太后耳邊著實咬了一番舌頭,恭親王尋思著估計便是將街坊所見所聞都如此這般陳述了一遍,見西太后愁眉微展,料想也便算蒙混過關了。 再說凈覺方丈這邊,自收到恭親王管事送來的棄嬰之后,凈覺覺得若將皇子留在自己身邊,一方面沒人照看,二來留在寺廟之中畢竟過于顯眼,若他日有人詢問起來也不好回答。 他便修得書信一封差人送下山去,又遣小沙彌第二天一早挑著一個水桶,皇子置于其中,一路挑下山去。來到一處涼亭。只見涼亭中立有一人,但見此人身材魁梧,手持一根長棍,雙目丹鳳,臉上泛著紅光,真的好似武圣關公下凡一般。小沙彌見過此人后,撂下水桶后作揖而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