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有些方法,他作為一個雜志編輯是無法驗證。但是他畢竟從事昆蟲研究,生物研究這一行,零零總總,都會熟悉一些實驗室的朋友,可以讓他們幫忙。 更不用說,華國昆蟲應用研究作為核心期刊,是華夏昆蟲協會創辦,以其關系人脈,有大量相關領域的專家,幫忙審稿。 像他和湖東河這樣的編輯,只是負責初審,如果一篇論文經過他們的初審通過,那可不意味著可以刊登。 通過初審之后,論文還需要經過雜志特聘專家的外審,綜合論文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的意見,最后還給主編進行最終審審稿。 只有經過這樣層層篩選,論文才能出現在期刊上。 趴在電腦前的尤梁,一個晚上沒合眼。 十一萬字的,一兩個小時就能看完,大概劇情和人物形象讀者都能大致弄清楚明白。 但是換成這類論文,尤梁能夠順利讀下來,都覺得每個字詞順利讀下來,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這篇論文最大的問題是,它的行文風格與普通學術論文差距很大。這也是湖東河對其嗤之以鼻的重要原因之一。 學術論文,尤其是科學論文在撰寫過程中,有它的風格特點。 論文中,通常有大量概念確定的專業術語,使用規范書面語,拒絕使用口語化語言。 所以,像尤梁這樣看慣了論文行文的老編輯,如果去看描寫多,抒情多,心理獨白多的故事,就覺得特別別扭。 如果,他更愿意看簡練白描,注重劇情的故事。 可是,這一篇論文同樣無累贅冗長文字描述,甚至從整體來看,比華國絕大多數的論文都要層次清楚,結構緊湊。 但是,他就是覺得,讀得不順暢,很吃力,沒辦法講一句話快掠過,而必須一字一句細讀,才能琢磨透這些句子的意思。 這種語言風格,就像是…… 怎么說呢? 對了! 就像是古代醫書!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