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巴漢道,巴郡。 西漢水與長江在此匯集,因此處為巖鹽產(chǎn)地,故向來富庶,又有江河水運便利,使得巴城這座小小縣城,在隋末動蕩結(jié)束后,飛速的繁榮起來。 巴縣(重慶),此地原為濮夷之地,濮夷無君長,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 羅存孝站在船甲板上,看著漸漸駛進的巴縣城池。 “大王,此處戰(zhàn)國之時,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先后在枳、江州、墊江等地建都,后巴楚兩國激戰(zhàn)于荊門,相持數(shù)月,巴人不敵而歸。巴蜀相爭,最終不料贏家卻是秦國。 秦國攻滅巴蜀,統(tǒng)有其地,一統(tǒng)天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蜀各為一郡。” 站在存孝旁邊的是一位跑江的船老大,專跑三峽上游,對于此地歷史典故還是非常了解的,對于這位名聞天下的存孝大王,有意巴結(jié),十分賣力。 “秦滅巴國后,屯兵巴地,筑巴郡城,城址就在長江與西漢水(嘉陵江)匯合之處附近,這也是巴縣建城之始。” 巴縣曾一度設為江州,從漢魏至南北朝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直到隋開皇之初,以渝水繞城,改為渝州,這也是后來重慶簡稱渝的由來,渝,便是指嘉陵江下游。 唐短暫控制巴蜀期間,曾把渝州隸屬于夔州總管府,劃入山南道。 而后大秦攻滅李唐,把漢水巴地設為巴漢道,單劃一道。巴郡因西接劍南道,東出湖北道,占據(jù)了長江中上游重要的位置節(jié)點,因此為朝廷所重視,特意在巴城增駐府兵,甚至還有一支專門的內(nèi)河水師。 與此同時,借助長江和西漢水這兩條黃金水道,尤其是因為江陵暫時還在蕭銑手中,于是本來長江中上游中心的商業(yè)中心,便從江陵變成了巴城。 特別是另一條重要的陸路商道的打通,更是使得巴城成為西南工商業(yè)的中心。這條陸路上商路,北上抵漢水邊金城郡,往西入漢中郡,再往北便過散關(guān)入長安。而從金城郡沿漢水而下,向東則抵襄陽、南陽,再可往長安、洛陽、江南等諸地。 從巴城往南,則向西南抵資陽郡(資中),犍為郡(宜賓),蜀郡(成都)。 東南則直抵夜郎郡(遵義),下云南,廣南。 存孝此次從洛陽入云南麗江,便是先從洛陽陸路到南陽襄陽,然后改坐船走水路,沿漢水逆流而上至金城郡,再陸路南下通川郡,又換乘水路乘船走西漢水至巴城,然后在巴城又要上岸改陸路南下夜郡郡,再折向西去麗江。 雖說要不斷的水陸換乘,但總體上還是道路通暢,十分方便的。 “怎么感覺巴城是建在山上?”存孝問。 巴郡其實和蜀郡一樣,都是盆地,但是巴郡盆地不如蜀郡盆地那么大,而巴縣這又是兩大江交匯之地,所以秦時就筑城的巴城是扼守于戰(zhàn)略要點,選在了地形并不是特別好的這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