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如今再回來,感受到的卻是這個城市的涅槃重生,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陛下治理天下確實有一手,很多時候提出的策略,高屋建瓴,一開始好多人還明白不過來,可用不了多久,便能發(fā)現(xiàn)其高明之處。” 騎馬與高并行的是他的外甥長孫無忌,“要說這稅對百姓其實也有些影響的,比如說鹽價是實實在在的漲了,而且漲的不少,但好在鹽價雖漲,可朝廷供應(yīng)齊全,鹽質(zhì)量比過去有加強,百姓倒也能承受的起,畢竟鹽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這價格也是公平穩(wěn)定的。這邊買鹽多出了錢,但其它方面的各種攤派附加取消,尤其是這個攤丁入畝按畝征稅,納錢代役且直接計入兩稅,不額外征錢后,普通百姓的負擔(dān)其實是減輕了許多的。” 過去的租庸調(diào)稅制,基本上就是以丁為基礎(chǔ)的稅制,有丁就有租就有調(diào)就有庸,管你有沒有田產(chǎn),你均到田是這么多,沒均到田也是這么多。 能足額授地的畢竟少數(shù),而絕大多數(shù)人均不到田或只均到極少田,這就意味著他們承擔(dān)的稅賦不合理,承擔(dān)了本身不該承擔(dān)的重擔(dān),生活自然就苦。 而且,百姓最怕的還是役。 一年免費二十天的勞役,得自帶干糧,有的時候這二十天還不算在路上的時間,為了去做二十天役,路上可能往返還得一兩個月,更有甚至如遇上征遼東這樣的大役,服個役運糧得運到自己破產(chǎn),只能砍手砍腳以求逃避服役。 古人常說,普通百姓之家,若是不遇災(zāi)害戰(zhàn)事,則辛苦耕作三年,能有一年之積余。可一年之積余,服一場大役,就能折騰光。 現(xiàn)在朝廷不需要百姓服這免費役,而是在每畝田中,再加征了一筆折役錢,朝廷官府遇工程時,再用這錢來雇傭百姓去做工。百姓去做事,則還有工錢,這樣不會有損失。 更重要的是,折役錢攤?cè)胩锂€,就意味著田地越多的人承擔(dān)的這折役錢越多,普通百姓的負擔(dān)就變相的減輕了。 “漢朝朝講究黃老之術(shù),無為而治,信奉中庸之道。這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極端,盡量不擾民,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有了漢武之威。我們的皇帝陛下雖年輕,但僅通過這稅賦制度,卻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朝廷的稅賦增加了,但百姓負擔(dān)卻減輕了,真是太神奇了,尤其難得的是,還沒有說是直接對富戶豪強巧取豪奪,而是通過地稅通過商稅巧妙的把錢收上來了,還沒引起太大怨言,真是難得。” 高士廉那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以前他根本就沒有想過還能這樣干。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