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定價策略-《網游之帝國爭鋒》
第(1/3)頁
對剛剛發生了瘟疫的地方來說,醫館的門前人來人往的絡繹不絕。李諾走進醫館,看到馬賊之禍結束之后就趕回來的張仲景,已經和另外一個年紀差不多的中年人在忙碌了,估計是張仲景的助手吧,李諾猜想。
忙碌的張仲景沒有注意到李諾過來,還是另外一個中年人提醒了之后,才發現李諾的身影。張仲景正準備行禮,李諾連忙阻止道:“先生切莫多禮,我只是隨便看看,這位是?”
張仲景放下手中的藥劑,拉著中年人的手說道:“國君大人,我正要給你介紹,這位是王熙王叔和,王太醫乃是當世名醫,曾任曹魏王國的太醫令。”
“王叔和?原來是他。”自從張仲景愿意留在諾國之后,李諾專門去查詢了張仲景的相關資料,而王叔和乃是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的關鍵人物。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東微山縣)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王叔和生于東漢建安年間,他學識淵博,為人誠實,32歲那年他被選為魏國少府的太醫令。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東漢末年,諸侯混戰,許多書簡(當時造紙術尚不成熟,書都是寫在竹簡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殘缺不全了,即使是幾十年前才完成的《傷寒雜病論》也是同樣的命運。作為太醫令的王叔和深知這部醫學論著的偉大價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決心使這部曠世奇書恢復其真正的面貌。于是他搜集仲景舊論,到各地尋找該書的原本,終于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傷寒雜病論》,并加以整理和修復,將其保留了下來,將其命名為《傷寒論》和《金匱玉函要略方論》。
其中,《傷寒論》記載的乃是《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內容,《金匱玉函要略方論》記載的是雜病部分,后來,北宋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
之后,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并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像,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醫圣的崇高地位。
后世對王叔和評價褒貶不一,貶之者責其竄亂仲景原義。如喻嘉言攻擊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墜!”褒之者則認為王叔和編次《傷寒論》有功千古,尤其當該書處于存亡危急之際,王叔和使之保存并得以傳世,其貢獻之大不可泯滅。正像金代成無己稱:“仲景《傷寒論》得顯用于世,而不墮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北宋名醫林億曾曰:“仲景之書及今八百余年,不墜于地者,皆其力也。”清代名醫徐大椿亦稱:“茍無叔和,焉有此書?”
而除了整理《傷寒雜病論》,王叔和本人還著有《脈經》,總結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系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書,書中總結脈象24種,又論述三部九候,寸口脈等,對古代的脈學影響甚大。
只聽王叔和赧然說道:“醫圣明前,怎敢稱名醫,太醫令也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承蒙老師不棄,現在叔和不過是先生的一個學生而已。”
“學生?”李諾一時摸不著頭腦。
王叔和解釋道:“后世對我整理老師的《傷寒雜病論》褒貶不一,我自身也知道有些地方難以理解老師的浩瀚學識,所以不敢居功。不過那時已經無法向老師求教,而這一世給了我一個機會。所以一聽到老師的消息,我就辭了太醫令的職務,專程趕到了諾國。也幸得老師不計前嫌,沒有追究我擅自曲解老師的神作,將我收之門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阳新县|
常熟市|
潼关县|
林周县|
屏南县|
伽师县|
南安市|
小金县|
望江县|
宁国市|
临洮县|
台安县|
柞水县|
齐河县|
碌曲县|
柘城县|
平定县|
洛宁县|
江川县|
榆社县|
东安县|
昂仁县|
瑞昌市|
应城市|
资中县|
香格里拉县|
长汀县|
莆田市|
乐亭县|
万全县|
潜山县|
兰西县|
大埔县|
天峻县|
乐清市|
霍山县|
买车|
灵山县|
凤凰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