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宋王偃竟有意將商丘城賞賜給蒙仲作為封邑? 雖說魏王遫對宋國并不是太過于了解,但他也知道商丘對于宋國的意義,倘若宋王偃果真將商丘賞賜于蒙仲,這件事在宋國的影響絕不亞于將現如今作為宋國國都的彭城賞賜于蒙仲——甚至于就商丘的歷史底蘊來說,賞賜商丘的影響更加惡劣。 但反過來說,從這件事也能看出宋王偃對蒙仲的重視程度。 “竟、竟有此事?”微微咽了咽唾沫,魏王遫干笑了兩聲,眼神有意無意地看向蒙仲。 而此時,蒙仲早已低下了頭,免得旁人看到他臉上的尷尬之色。 不得不說,縱使魏王遫,此刻心中也難免些忐忑。 畢竟就當前的情況表明,宋國似乎準備在他魏國挖墻角,而且挖的還是蒙仲這位出色的年輕統帥。 其他人也就算了,可這個蒙仲,那可是曾一度對抗田章、司馬錯等名將卻絲毫不落下風的驍將,就連他魏國的大司馬翟章,那個脾氣素來不好的翟章,如今亦對蒙仲多加贊譽,魏王遫還考慮著如何設法化解蒙仲與田文的矛盾,以便于日后他重用蒙仲抵擋秦國,卻沒想到今日竟發生了這么一出。 而面對著魏王遫的震驚,惠盎卻自顧自說道:“當然,這么大的事,在下豈敢信口開河?我弟乃莊夫子的高足,自他一十四歲初見我家大王時,便引起了我家大王的重視……后來得知他種種事跡,對他更是喜愛。”說到這里,他搖搖頭,故作遺憾地說道:“然而,我弟為人固執,他說他如今是魏國的臣子,豈能接受他國君主的賞賜?是故推辭了我家大王的賞賜。……這令我家大王深以為憾。” 聽完惠盎這話,魏王遫與薛公田文對視一眼。 他們算是聽出來了,惠盎這是擺明了要借機為蒙仲索要封賞,甚至于,就連宋王偃也參合了進來——魏王遫并不懷疑惠盎那一番話,畢竟若不是屬實,惠盎絕對沒有膽量拿宋王偃說項,哪怕這惠盎是宋王偃最器重的重臣。 不得不說,當意識到自己被惠盎以及宋王偃下了一個軟套,魏王遫心中亦有些不快。 但他卻不好發作,畢竟似蒙仲這等將才,確實可遇而不可求,更別說惠盎最后那句“我家大王深以為憾”,更是讓魏王遫感到了幾許危機,天曉得宋王偃是不是有意要將蒙仲召回宋國? 因此,就算心中再是不滿,魏王遫也得按照惠盎的意思重賞蒙仲。 其實仔細想想,蒙仲替他魏國打贏了伊闕之戰,這個天大的功勞足以使他一舉坐上河東守的位置,只不過是因為薛公田文從中作梗,魏王遫才將蒙仲封到了宛方之地那片偏遠的地方。 而如今,人娘家找上門論理來了,來了一個惠盎還不夠,還有宋王偃在背后推波助瀾,大有你不重賞我就將其召回宋國的架勢,縱使是魏王遫與田文,對此也沒有什么辦法。 最多就是在心中抱怨兩句:我魏國才剛剛替你宋國解圍,你宋王偃就這么感謝我方? 不過仔細想想,以蒙仲來魏國的功勞,卻只得到那么點賞賜,魏國確實有虧,魏王遫也不好解釋什么。 『賞!』 魏王遫心下暗暗想道。 然而,賞什么呢? 人宋王偃都把商丘拿出來了,而他魏國在歷史意義上能與商丘相提并論的,就只有舊都安邑以及今日的都城大梁,總不能把大梁賞給臣子吧? 那……賞賜安邑? 說實話魏王遫并不情愿,畢竟安邑是他魏國最初的國都,是祖宗的發家之地,豈能賞賜給臣子? 想來想去,魏王遫決定將這個難題丟給田文,畢竟這件事最初就是田文弄出來的,理當由田文解決。 于是他點點頭說道:“惠相所言極是,蒙卿年輕有為,屈居于方城令之職,確實是寡人考慮不周。再加上此次蒙卿救援宋國有功,確實應當重賞。”說罷,他轉頭看向薛公田文,問道:“田相,依你之見,該如何賞賜?” 見魏王遫將難題丟給自己,田文心中亦有些掙扎。 從他本心而言,他既要蒙仲乖乖留在魏國為他所用,又不想讓蒙仲這么快就得到高位,但現在不成了,人娘家人站出來打抱不平了,逼得他亦只能妥協。 不妥協? 不妥協人宋國名正言順召回蒙仲,使宋國得一大將,而他魏國痛失一名大將,甚至于,就連魏王遫也會因為這件事埋怨他——倘若魏王遫不是有意留下蒙仲,又豈會將這個難題丟給他呢? 這一點,田文還是很清楚的。 深深看了一眼正低著頭裝鴕鳥的蒙仲,田文忽然有種莫名的無力感,同時還有幾分羨慕。 看看蒙仲,在魏國有西河儒家做靠山,在宋國,就連宋王偃都不惜親自出面替他做幫襯,而他田文呢?在魏國十幾年卻始終得不到魏國本土家族勢力的真心接納,齊國那邊,更是與齊王田地反目成仇,雖有薛公這響徹中原的名號,但論在背后鼎力支持的人脈,未必如那個小子強大。 思忖半響后,他咬了咬牙,臉上擠出幾分笑容對魏王遫說道:“大王,不如再將郾城賞賜于蒙仲作為封邑,再封他為……郾城君。” 『郾城?』 惠盎聞言微微一愣,繼而在腦海中回憶郾城的位置。 待想清楚郾城的位置后,說實話惠盎并不是很滿意,因為郾城就位于葉邑的東側,之前與蒙仲關系不錯的軍司馬蔡午,就是駐扎于郾城一帶。 總的來說,這也是一座距離大梁較遠的偏遠城池。 但在看了一眼魏王遫后,他識趣地沒有多說什么,因為他也明白,魏國是不可能將安邑賞賜給他義弟蒙仲作為封邑的,這也是魏王遫將難題丟給田文的原因,倒也不是田文故意使壞——就當前的情況而言,田文應該不該做的太過分。 與惠盎不同,蒙仲聽到田文的話后,卻是喜悅與失望參半。 郾城,即蔡午駐扎的城池,位于葉邑的東側,它雖不如河東的安邑那般繁華,但也是一座繁榮的城池,更難能可貴的是,郾城位于汝水、潁水的交匯處,水路四通八達,就地理位置而言,絲毫不亞于宋國的陶邑。 只不過倒推數十年,魏國與楚國頻繁發生戰爭,楚隊時常侵入郾城破壞搶掠,這才使得郾城的繁榮遠不及河東安邑,但只要精心治理,不難猜測郾城日后亦會成為像安邑、像陶邑那樣的大城邑。 雖說蒙仲更向往河東的封邑,但問題是這樣一來,他的封邑就會東一塊、西一塊,不好治理——舞陽姑且不論,他總不能放棄葉邑吧?那可是如今擁有十幾萬人口的城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