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蒙仲當(dāng)然明白蔡午的顧慮,笑著說道:“未得王令,在下豈敢擅自與秦軍交惡,惡化魏秦兩國的邦交?我只是想趁機(jī)從楚國拐些楚民到我葉邑而已。……兩位也知道,我受封方城令,雖魏王允許我籌建五萬編制的軍隊,但僅方城、葉邑、舞陽三地的邑民,卻不足以選拔出五萬名士卒,因此,我有意吸納楚人為我魏國所用……” 在旁,蒙遂亦補充道:“唯恐介時秦軍見我方城兵少,趁機(jī)進(jìn)攻我軍,因此今日相邀兩位軍司馬,尋求兩位的幫助。” “原來如此。” 鄭奭、蔡午二人恍然大悟,在對視一眼后,鄭奭抱拳說道:“既是方城令所托,我二人自當(dāng)給予援手,只是大梁那邊……” 蒙仲笑著說道:“就當(dāng)是方城、許地、郾城三地在宛城聯(lián)手練兵,練兵本就是我等軍司馬的分內(nèi)事,大梁又豈會責(zé)怪?” “聯(lián)手練兵?” 鄭奭、蔡午恍然大悟,暗自稱贊蒙仲考慮問題周到。 既然最大的顧慮解除了,鄭奭、蔡午二人自然樂意賣人情給蒙仲,當(dāng)即一口答應(yīng),表示待明年開春之后,會各自率至少七八千士卒趕奔方城,協(xié)助蒙仲。 蒙仲心中大喜,亦不忘鄭重其事地許下承諾:“兩位的心意,在下感激不盡,日后定有厚報!” 這一席話,聽得鄭奭、蔡午二人也是心中歡喜。 畢竟說實話,若不是為了蒙仲這個人情,他二人又豈會答應(yīng)下這件事?他們駐守的城邑就不缺什么人口,根本不需要拐什么楚民。 當(dāng)晚,鄭奭、蔡午二人在方城暫住,直到次日天明,這才告辭蒙仲、蒙遂二人,啟程趕回許地與郾城。 而此時,蒙仲騎馬直奔宛城,拜見宛城守將韓驍。 為了不出現(xiàn)什么變故,他還帶上了公仲侈,以便于當(dāng)韓驍拒絕他時,公仲侈可以出面勸說韓驍。 可沒想到,公仲侈在得知事情經(jīng)過后卻笑著說道:“韓驍本就主張「聯(lián)魏抗秦」,且韓驍此人亦明辨是非,通曉道理,他豈會不知待秦國攻打楚國后,下一個遭殃的即韓魏兩國?” 見此蒙仲笑著說道:“但我未得魏王的王令,不敢擅自與秦軍交惡,因此此番只是與韓驍軍將一同聯(lián)手練兵,目的在于使秦軍心生忌憚,并非要與秦軍開戰(zhàn)……因此,韓驍軍將未必會配合在下的任性。” “原來如此。”公仲侈點點頭,旋即信誓旦旦地說道:“在下在韓驍面前還說得上話,自會幫方城令勸說。” “多謝。” 果不其然,起初見蒙仲暗中聯(lián)絡(luò)許地、郾城的兩位軍司馬,仿佛要拿秦軍開刀,宛城守將韓驍還顯得有些興致勃勃——不得不說,伊闕之戰(zhàn)的勝利,成功地激勵了魏韓兩國將領(lǐng)對抗秦國的信心。 然而,待等韓驍弄清楚蒙仲的本意是打算在秦軍的手中搶一些楚民,這位韓將難免就顯得興致缺缺。 好在最終公仲侈出面說服了韓驍,使后者終于肯答應(yīng)配合蒙仲那簡直堪稱“火中取栗”的意圖。 在返回方城的途中,蒙仲對公仲侈說道:“此番多虧了公仲先生。” 公仲侈笑著擺擺手說道:“我等之間,互利互惠,就莫要再說什么感謝……蟣虱公子的事,在下還得仰仗方城令的協(xié)助呢。” 蒙仲當(dāng)然知道公仲侈指的是什么,當(dāng)即點了點頭。 轉(zhuǎn)眼便到了十二月,天氣愈加寒冷,宛城、方城一帶皆被積雪所籠蓋,唯獨葉邑那邊,卻還有一幫熱情仿佛可以融化積雪的邑民,仍偷偷摸摸扛著鋤頭出城,冒著寒霜在荒地開墾,就只為多開恩幾畝田地。 對于貪心到這種程度的家伙,葉邑也無可奈何,畢竟他們已經(jīng)派人規(guī)勸過,奈何這幫人被利益所驅(qū),不肯聽從勸告。 既然不肯聽從,葉邑這邊姑且也任由他們?nèi)チ恕? 這也難怪,畢竟蒙仲、向繚等人乃是道家弟子,而道家治國的宗旨思想就是“順其自然”,說白了即“順從民意”,“官府不做多余的事(暗指約束邑民)”,只要葉邑的邑民不做得太出格,蒙仲、向繚等人也懶得去管他們,任由他們?nèi)ァ? 轉(zhuǎn)年便到了新年的正月,蒙仲終于年滿二十,可以行冠禮,按照貴族的禮儀,只有行過冠禮的男子,才會被視為一名真正的成年男子。 不過,此時的蒙仲可顧不上什么冠禮,因為他已經(jīng)收到了宛城守將韓驍那邊派人送來的消息,得知秦國的軍隊早已聚集于武關(guān)關(guān)外,顯然就等著開春后起兵攻打楚國。 至于這路秦軍的統(tǒng)帥,相信蒙仲絕不會陌生,正是半年前在伊闕一帶與他對峙的秦將,白起。 “居然是他?呵!” 嘀咕一句,蒙仲感覺有些不可思議,因為他也沒想到,他這么快就再次遇到了白起。 而就在蒙仲暗自嘀咕的時候,因在伊闕擊殺魏國名將公孫喜而升任「左更」的白起,卻在武關(guān)關(guān)外的秦營中,狠狠打了個噴嚏。 『不知是誰在惦記我?』 白起暗自嘀咕一句。 不知為何,他心中隱隱有種不太好的預(yù)感。 就仿佛冥冥中有聲音在告訴他,他此番率軍進(jìn)攻楚國,并不會一帆風(fēng)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