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宰相計較-《大魏王侯》
第(1/3)頁
在朝中的官員,要么是劉派,要么就是韓派,或是徐夏商一派。
沒有黨派的也就是邊緣人,沒有拉攏的必要。
御史是最獨特的一派,他們是朝廷的風憲官,可以風聞奏事,也可以對朝政提出建言,并且不受任何限制。
哪怕強如天子,鐵腕如韓鐘,對御史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來壓制。
只要身為御史,就不受國法限制,除了拿好處收買之外,任何御史在祖制和朝廷律例的保護下都是安全的。
他們可以風聞彈劾官員,外放也不會調到別的職位上去,只會為觀風使,觀軍容使,或是到一路巡查使。
除非做到巡查使以上,御史才會脫離監察體系,到時候自有上司和律例來約束,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制約住御史。
由于朝廷鼓勵開通言路,不管是天子和權相都無法禁止御史說話,御史又是自有傳承格局,連御史中丞只能施加影響,對每個御史的彈劾奏章不能過多干涉,不然的話首先就是御史中丞本人被彈劾了。
這種格局的形成還是太祖年間,不可否認還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物,在大魏二百多年的歷史上,多少權臣名將,酷吏或是巨貪都折戟在御史的奏聞之下。
但政務與朝風有關,和整個天下的大局也是有關。時至今日,已經很難找到完全出自公心彈劾或就政務發表意見的御史了,或是私意,或是黨派之爭,或是金錢收買,真正秉持公義,不阿附權貴,不以黨派私利,不以金錢收買,千萬人而吾往矣的御史風骨,已經是鳳毛麟角,幾乎無跡可尋。
現在是韓鐘與劉知遠的爭斗高鋒,兩邊俱是只差赤搏上陣,京師看似平靜,其實已經打成了一團亂麻。
韓派力主持重,并且以賦稅不足為最要緊的理由,韓派的御史紛紛上疏,極言各路災情言重,特別是荊湖路的御史,更是將該路慘況夸大了十倍。
在某個荊湖路御史筆下,該路已經幾乎十室九空,百姓紛紛逃亡為群盜,只要稍微一個火星丟下去,整個荊湖路都能被炸成粉碎。
秦鳳路,永興軍路,河北山東各路,情形也是都好不到哪去。
而劉派則攻訐韓派御史夸大失實,各種災害不一,情形不同,怎么可能一般相同?至于財賦,國用財賦不足,導致民間困苦的最大原因當然就是東胡的數次入侵,朝廷不得不多次重整軍備,每重新招募裝備一個軍的禁軍,所用的賦稅就是整個州府全年的收入。
這是沉重的負擔,如果不徹底擊跨,或是打疼東胡,隔幾年就來一次,大魏永遠都不能解決和擺脫困境。
大魏只能在一次次被動防御,軍力受損,民間被毀壞的循環中,最終國力不支,被蠻族放血不停,最終耗盡國力,轟然倒下。
從某個角度來說,劉派的說法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東胡人的戰略確實是如此,隔三年左右就會入境一次,北方會越打越殘破,大魏禁軍的損失也越來越大,東胡人卻是放手搶掠大魏的財富,從丁口到牛羊馬匹和一切能搶的物資,他們是以戰養戰,越打越強,將士以南侵為樂事,而大魏被動防守,只會越來越虛弱。
這就是大魏這樣億萬人口的龐大帝國,最終卻被東胡攻克戰勝的最關鍵的地方。
沒有精銳騎兵反擊,只能被動防御,幾千里的防線防守起來根本就處處是漏洞,而東胡人雖然只有百萬左右的丁口,卻是能越打越強,最終攻克燕京,混元一宇,使華夏蒙于胡塵之下,其因就是游牧漁獵民族對農耕民族戰事的天然優勢。
很多事情大家都明白,現在的朝堂之爭其實哪一方都并不是拿出真正有效可行的辦法,劉派說好聽點是破釜沉舟,說難聽點就是賭博,將未來國運,付諸一戰。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岚皋县|
孟津县|
五台县|
鲁山县|
胶州市|
遵义县|
县级市|
会泽县|
清原|
灵台县|
家居|
长治市|
侯马市|
河曲县|
贵定县|
武宣县|
阿尔山市|
克山县|
三都|
河间市|
安塞县|
利津县|
陆良县|
磴口县|
桐庐县|
乐业县|
海口市|
景谷|
东海县|
慈溪市|
靖安县|
高雄县|
姚安县|
苍溪县|
辽宁省|
新兴县|
凉城县|
东丽区|
寿宁县|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