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大魏王侯》
第(1/3)頁
策問是如何富國強兵,這也是個老題目了,大魏考經(jīng)義的是小題,主要是看學子對孔孟之道的掌握程度,講的是背誦和在框架里的發(fā)揮。
策問無非就是問富國強兵之策,左相韓鐘,就是在策問時對“三冗”之策,策論一出,天下騷然,人都說是百年不遇奇才,后來韓鐘一直留在京師,由七品侍御史做起,后為翰林編修,再為吏部郎中,翰林學士,再為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再轉(zhuǎn)禮部尚書兼參知政事,后為中書省中書令,是為左相。
一道策論,扶搖而上,這也是很多讀書人的畢生夢想,所以平時除了在小題上下功夫外,最多的文章就是各種策論。
但策論做多了,仍然是流于形式,而且多半揣摩朝政,感覺朝廷走向,然后借題發(fā)揮。
因為考試時儒生們多半如此答題,所以想在策論中尋得治國之道,也是幾近無有可能的事情了。
至于律令,能答的人真的不多,除非是一直有心為吏,并且經(jīng)常翻閱格律的人,除此之外,懂得律令,并且能模擬案例進行處斷的人才,估計也是不多。
算學在大魏也算是正經(jīng)學問了,有賴于太祖將明算科納入科舉考試之內(nèi),算學一樣有進士,并且多半在轉(zhuǎn)運使衙門和戶部,工部,還有地方州縣任司曹參軍,司戶參軍,司帳,孔目官中的帳務(wù)官,倉儲官等等。
這也是實際人才的需要,所以民間學算術(shù)的也是很多,就算考不中進士,民間的商業(yè)發(fā)達,需要算術(shù)高明的人才量也是極大,最少能混碗飯吃,不至于如經(jīng)義儒生那樣,考不中秀才舉人進士,就只能浪擲一生。
徐子先坐在北堂屏風之內(nèi),有人寫完卷子李儀等人就拿來給他看。
算學卷子其實包含算帳之法,現(xiàn)在主要是用的龍門帳法,算學方面,主要是從《算學啟蒙》和《測圓海鏡》和《益古深段》這幾本書中來。
以徐子先的數(shù)學水平來說,看這些書和看懂也不算困難,大魏的算學啟蒙算是基本知識入門,測圓海鏡主要是幾何方面,益古深段,則是以方程式為主。
以數(shù)學的發(fā)展來說,還有從色目商人帶來的海外數(shù)學知識來說,大魏的算學發(fā)展算是相當不錯,主要也是因為海貿(mào)與工商發(fā)達,需要大量的算學人才的原故。
算學卷子,徐子先看了幾張就交給孔和,是否合格,由孔和去判斷。
策論卷子,多半空泛而談,徐子先關(guān)注的是邏輯是否自洽,要是滿嘴胡說八道,只顧文章華美,毫無邏輯能力,那文章寫的再好也是無用。
他看了十余張卷子,都感覺乏善可陳……這卻是難怪,要知道有意上進的儒生們多半還是會繼續(xù)考試,走純粹的正途出身的路子,侯府薦舉,將來提起履歷來時會被人感覺是走了捷徑,真正的才智之士,對自己有自信的生員,多半不會來侯府應(yīng)試。
徐子先也不指望用這樣的手段能弄到多么高明的人才,但希望近期之內(nèi)能有人才可用,但觀卷漸多,多半令他失望。
只有一張署名陳道堅的卷子令徐子先感覺驚喜,敘事條理分明,字跡華麗,還不是有意為之的華麗,而是信手施為,說明平素練字打下的底子異常牢固,這樣的人一般也是極為聰明和自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瑞金市|
寿光市|
瓦房店市|
海淀区|
武乡县|
扎鲁特旗|
临桂县|
株洲市|
陇西县|
壶关县|
衡水市|
伽师县|
黎平县|
郴州市|
石渠县|
吴江市|
无极县|
白水县|
明光市|
米易县|
大庆市|
横峰县|
天全县|
任丘市|
吉木萨尔县|
通山县|
西安市|
云南省|
金川县|
谢通门县|
罗甸县|
怀柔区|
沿河|
旺苍县|
台南市|
临高县|
淮安市|
珠海市|
高雄市|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