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呃,老師,您剛才……”語嫣正在批改孩子們上午做的作業,一時之間沒有聽清楚他剛才的問題。 偷眼看正正,只見他悄悄的伸出了三根手指。語嫣立即會意,馬上改口回答:“三!” “很好,金語嫣同學回答的很正確,李治是唐朝的第三個皇帝。那么,在問第二個問題前,聽我講一段故事給你們聽。” 貞觀后期圍繞太子之位諸皇子展開激烈的爭奪。首先是作為太子的李承乾試圖謀反,不久陰謀敗露,李承乾的太子生涯宣告結束。接下來魏王李泰這個實力最強,深得太宗寵愛皇四子浮出水面。當時支持魏王的朝臣不計其數,大家都認為皇太子之位非李泰莫屬,李泰大概也是這么想的,不料最后結局發生了驚天大逆轉,名不見經傳的九皇子李治卻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如愿以償拔得頭籌成為最后的勝利者。 “李治為什么能成為一匹黑馬,殺出重圍呢?這便是我的第二個問題!” 話音剛落,方羽突然點名喊道:“金語嫣同學,這個問題你來回答!” 語嫣一愣,嗔道:“老師,為什么又是我啊?” “都要回答,先從你開始!” 語嫣道:“呃……可能是運氣好吧。” “方圓同學,你來回答。” 方圓想了想,道:“脅迫被逼無奈后讓位的?!? “方正同學,該你回答了。” 方正沉思良久,微微的搖了搖頭。 “既然不知道,就好好的聽老師講課。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方羽干咳一聲,喝了口茶,接著往下說。在諸皇子忙著爭奪皇位時,李治在干什么呢?他什么都沒干,他既沒有像大哥承乾去結交天下豪杰,也沒有像四哥李泰一樣去勾結朝臣。其實這就是道家所講的智慧:“無為而無不為,不爭無人與之爭”。尤其身在帝王之家,眾多皇子為了皇位相互殘殺,拼命地培植勢力,殊不知這是帝王最反感的。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康熙的四皇子胤禛能夠最后繼承大統不也是靠這種不爭嗎。高宗最終勝利除了長孫無忌等頗有實力的大臣的支持,靠的恰是這種不爭的智慧。 這時候,突然正正舉手發言了:“老師,有人把唐高宗李治認定為昏童,您如何辯解呢?” 第一,太宗臨終之際為高宗指定了褚遂良和長孫無忌作為托孤之臣,但朝廷的大事基本上都是長孫大人一個人說了算,各部門幾乎都是長孫的親信。高宗決定選取薄弱的后宮作為突破口。高宗做太子時和同為太宗才人的武媚娘相識,最終經過重重努力把她接回宮中。由于高宗不喜歡現任王皇后,最終高宗在以許敬宗李勣等一大批寒門子弟的支持下最終改立中宮。 通過“廢王立武”高宗樹立了自己的權威,接下來他一步步剪除長孫無忌的黨羽,由易到難,在此過程中,高宗未曾有絲毫的莽撞,而是步步為營最終把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趕出朝堂,最終實現君主專權。在此過程中高宗體現了作為政治家的素養,試問這是昏童也就是傻小子的所作所為嗎? 第二,永徽年間,百姓阜安的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史稱“永徽之治”。 第三,隋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失敗,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無功而返,但是這個未完成的事業在高宗手中得以完成。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維持了32年。由此看來高宗絕非等閑之輩,他是一位進取心和開拓性極強的帝王,否則也不可能超越唐太宗,完成太宗未完成的事業。 第四,高宗能夠接受不同意見,平心而論,唐高宗的能力、魄力雖然不如自己的父親,卻也絕非昏聵之主。 方正聽罷,站起身來,恭恭敬敬的朝著父親作揖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弟子受教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