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來自陽夏的吳叔從張子房的宅院里出來,心中憤憤不平。他雖然是個(gè)劍豪,除了一身武藝之外,并未學(xué)過那些吹拉彈唱的本事,也不會(huì)歌詩詠志,可這又如何? 虎狼之秦奪取天下,依憑的就是自己這種廝殺漢,撫琴能嚇退敵軍嗎?再者說,他張子房的家世,不過是祖父兩代輔佐五世韓王做丞相而已。別忘了,有一句古話叫“夫誰非王之親乎”,誰家祖上沒闊過?你張子房世卿世祿,可要往上數(shù),俺吳廣的血統(tǒng)也不差!!! 沒錯(cuò),“叔”并不是他的名,他姓吳、名廣,字叔!若追及先祖,乃是大周古公亶父的長(zhǎng)子——吳泰伯之后,吳國的王孫。身上流淌著的,乃是軒轅黃帝的血脈! 這倒還真不是吳廣亂攀親戚,而是其族確實(shí)為吳國王室后裔。軒轅黃帝的第三十五代孫古公亶父生有三個(gè)兒子,分別是長(zhǎng)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 由于幼子季歷和季歷的兒子姬昌(周文王)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 太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荊蠻之地,文身斷發(fā),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 太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后,定居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土著居民認(rèn)為太伯有德義,追隨歸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擁立太伯為當(dāng)?shù)氐木鳎鸱Q他為吳太伯,自號(hào)“句吳”,這便是吳國政權(quán)的開端。 后來,吳越爭(zhēng)霸,吳王夫差敗于越王勾踐,身死國滅,其族散于列國,其中便有吳廣這一支。 行于路上,吳廣越想越氣,恨不得返身回去將那欠揍的張氏子暴打一頓。但他也就是想想而已,張大俠如今都隱隱有為張氏子效命的意思,吳廣作為張大俠的座上賓,又怎敢過于放肆? 其實(shí),張氏子名良、字子房,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貴族后裔,與韓國王室同姓。而且,就算追及先祖,也并不比吳廣差多少。 韓國的先祖同樣出于周天子王室,是姬姓的一支,后代在晉國做官,受封于韓原(今陜西省韓城市),所以才取了封地韓原的韓字為氏,從此稱韓。 公元前453年,如果趙無恤不是穿越客的話,晉國大臣趙氏、魏氏、韓氏三家順利瓜分晉國,韓國得以建國,這才有后來的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張良的祖父韓開地,在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時(shí)候做韓國丞相;父親韓平,則是韓釐【xǐ】王、悼惠王的丞相。一家祖父兩代輔佐五世韓王做丞相,不光是正了八經(jīng)的世卿世祿,如此越代久任,足以見得張良一家與韓國的緊密關(guān)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