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回到家,俞老師神色還是不展。 丁巍給寬慰一二,反正這沒什么好說的。 往大了說香江經濟比內地發展的好,當然瞧不起窮一點兒的內地了。 往小了說香江電影市場規模比內地大,電影工業規模成熟,也會看不起市場荒漠的內地。 俞老師猶自不忿:“《秋天的童話》拍的那么美,我還認為導演是個心有愛情的女人呢。” 呵呵,這話就絕對了。 張婉婷的成功就在于她曾在紐約留過學。 她的高產期就是八十年代。 因為留學,她接觸題過西方的人文。 正巧那個年代,正是中西方文化經濟體制理念等高速碰撞的時代。 所以張婉婷的作品一直保留著錯落和沖擊,用新與舊、貧與富、傳統和潮流、西方和東方等等各種矛盾對立的因素刻畫她所癡迷的感情。 人那不是倨傲,天生優越而已。 所以她的電影有很多,但最能表現她才氣、生活態度、情感認知的就是她的移民三部曲,85年的《非法移民》,87年的《秋天的童話》,89年的《八兩金》。 那也是她最巔峰的對電影的探索。 進入九十年代后,張婉婷正式定居香江,并且俗事纏身,不能說泯然眾人,但至少靈氣不復當年遠矣。 九十年代她似乎就干了一件事,給成龍大哥拍紀錄片,七年時間拍完,后來因為追溯大哥的身世與大哥發生分歧,不歡而散。 進入新世紀,唯一被人記住的就是她是《歲月神偷》電影的監制。 不可否認張婉婷是有才華的,可事實上連她自己都清楚,她已經過了高產期。 所以她想像徐可一樣謀求改變,可惜沉淀許久,除了丟掉八十年代華語電影第一美女導演的稱號外,別無長進。 丁巍和俞老師第二天一大早動身趕往《浮屠》劇組,國慶節了,學校放了兩天假,老曹決定抓緊時間趕工。 關于張婉婷的那些是丁巍在拍戲間隙找人打聽也買了好多報紙雜志來看后才得出的。 香江娛樂高度發達,就從娛樂雜志能看的出來。 刁一男甚至托人從廣州帶了一本叫《香江電影年鑒》的雜志。 這本雜志是由小才子倪甄控股的雜志社出版,是香江最大牌的娛樂圈兒八卦爆料喉舌之一。 這本雜志向來以捕風捉影夸大事實以奪人眼球的風格搶占市場。 但訂購著頗多,原因是《香江電影年鑒》曾連續八年在雜志最后面向讀者觀眾刊登香江每個月上映的最受歡迎的電影劇本。 在最鼎盛時期,香江各大導演都以能刊登他們的劇本為榮耀。 張婉婷的《秋天的童話》和《八兩金》都曾榮耀刊登過。 可惜的是,香江電影跟風拍片愈發泛濫已然形成不可阻擋的洪流,倪甄倪匡父子倆的人情關系已然搭光了,在一切向錢看的時代里,再想不花一毛錢就取得劇本,那是不可能的。 刁一男托人找來的這本《香江電影年鑒》是十年前十月份的那一期,重點介紹的就是當時紅遍東南亞的張婉婷美女導演。 在九三年的時候,倪甄從這家雜志社退股了,《香江電影年鑒》這本雜志也因為沒了電影劇本的刊登,不被市場接受,迅速停刊了,成為絕響。 《浮屠》拍攝進度明顯落了下來,老曹著急上火的,嘴上都起泡了。 可是沒有辦法,馮源征進了人藝話劇《李白》的公演組,要在南方演出五到七場,算下來差不多需要十一二天左右。 按說演員軋場是不夠職業的,可馮源征確實有難處。 一開始,《李白》劇組沒有他,于是他就被韓三品通過關系點了將,接了《浮屠》電影。 緊接著人藝領導班子大調整,濮存晰成為下一任人藝團長,于是順理成章他的《李白》話劇成為人藝的重中之重。 不巧的是有個演員病倒了,狀態不好,人藝撥過來劃過去,只有馮源征了。 公演肯定不能停,就給頂替演員熟悉訓練的時間就不多,只有掌握了三大派表演方法的馮源征用時最短還能保證效果了。 馮源征打來電話向老曹丁巍等人道歉,還說可以退片酬什么的。 人都那么客氣了,丁巍當然不會翻臉無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