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戰和不一-《大宋燕王》
第(3/3)頁
同日,金人犯海州,被李寶忠義將領衛勝擊退。
二月二十三,金人犯汝州永城,被守軍擊退。
二月二十四,金人犯臨渙亳州陳州,未得戰果退走。
二月二十五日,金國使者抵達臨安,遞交國書,稱金宋乃叔侄之國,不能逞一時之氣,連累百姓受苦,若宋軍退回淮河以南,仍以二十年前劃分的邊界為限,大金愿與宋廷重續和議,繼續維護兩國和平穩定。
陳康伯為首的主戰派大臣怒斥金使,金國撕毀和議在先,入侵大宋在后,使大宋兩淮遭遇無端戰火,責任在金國,既然戰爭已經挑起,絕無停戰的道理!
主和派建議見好就收,既然金國有示好議和之意,就該早日議和,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況且若不議和,金人今日來攻,明日來攻,要死多少人,費多少糧食和民力?正是春耕農忙之時,大量征調民力,田地荒蕪,糧食減產,饑荒一起,到時候還不知道有多少事端,當以穩定為要務!
二月二十七日,朝廷命各軍以防御為主,若無機會,不得輕易出擊。
二月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使者攜國書北上,探聽虛實。
從三月初八開始,東起海州徐州,西至唐州鄧州汝州,金人未再南下侵犯,宋軍亦不再北上出擊,兩軍之間保持默契,未再繼續征戰,持續將近三個多月的攻防戰停了下來,海州徐州宿州亳州辰州蔡州唐州鄧州汝州等宋金相接之地進入和平休整期。
前線無戰事,遠在臨安的大宋朝堂上,大宋君臣為戰和,以及立即北上收復更多舊地,還是步步為營先穩長江防御,各方意見不一,主戰派與主和派對戰,主戰派內部也有巨大分歧,每日爭執不下,一吵就是好幾個時辰,始終不能解決問題。
好在前線需要的糧草軍資沒有耽誤,源源不斷的運到江北,運至淮河沿線,而后各軍自己搬運,前線暫時穩定下來,不再有大的戰事。
四月中旬,朝廷派往徐州宿州亳州陳州等地的州府官陸續到位,各州開始逐漸恢復正常運行。
宿州招募的大量新軍和義軍經過幾個月強度并不算大的攻防戰,很快變成了老兵,擁有六萬多兵力的楊叢義一時之間成為前線兵力最多的都統制。
在從盱眙追上撤退的金軍開始,楊叢義率領的軍隊一路急行軍,處處料敵先機,圍追堵截撤退不及的金軍,取得的戰果很大,戰利品更是數不勝數,糧草軍械不必說,光是戰馬騾馬就有三四萬匹。
正因為獲得的戰利品足夠多,才能迅速招募數萬新軍和義軍,使原本只有兩萬四五千人的鎮江前軍變成擁有六萬多兵力的宿州大軍。
自金人停止進攻之后,在楊叢義主導下,宿州亳州陳州守軍開始整頓軍隊,新軍義軍得到系統訓練,打散之后編入正軌軍,同時年紀超過四十歲的普通士兵被勸離軍隊。
整頓訓練一個月后,整支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
而后,楊叢義將帥府駐地從宿州遷到亳州,下令從各軍中抽調精壯力量,重組精武軍,其中從蘇仲所守的陳州抽調一千人,從潘誠所在的宿州抽調兩千人,從袁華所在的臨渙抽調一千人,薛望所在的亳州抽調一千人,編制共為五千人。
重新組建的精武軍,一人一馬,在亳州城外單獨設立營區,挑選亳州城內的金人降兵中擅長騎戰的士兵為教頭,教授騎射之能。
這支新組的精武軍暫且由楊叢義親自統領,所以他每天都有兩三個時辰在訓練場上,十里外的亳州城帥府倒很少回去。
一日,日落之后,訓練了一天的士兵回營休息,楊叢義縱馬兜風,忽見一騎馳騁在前,士兵馬背上對著空氣揮舞長槍,頓時感覺有異,出言叫住。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宁陕县|
从化市|
崇明县|
湘西|
武邑县|
昂仁县|
舟曲县|
广安市|
龙井市|
南城县|
安新县|
道孚县|
嘉祥县|
云南省|
舞钢市|
沙雅县|
东海县|
肃宁县|
信宜市|
苏尼特左旗|
渭源县|
阿拉善左旗|
林甸县|
西林县|
威信县|
秦安县|
镇原县|
开阳县|
休宁县|
铜鼓县|
罗山县|
梁山县|
海盐县|
彭山县|
邛崃市|
白河县|
防城港市|
孟连|
保德县|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