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合情合理-《大宋燕王》
第(2/3)頁
楊叢義馬上答道:“選將營借用的近三千畝田地都在我們腳下,諸位大人應該都看到了,這些田如今被將士們踩踏的寸草不生,地皮堅硬,即使他日還給百姓,重新復墾,三年也不可能恢復到之前的谷物產出,肯定會減產,復墾第一年能不能有收成都難說,每畝田地我們再補給百姓十貫錢是否合情合理?”
“嗯,這也說的過去,田地荒蕪復墾并不簡單,往往需要數十年。這種踩踏半年之久的土地就跟挖了道路種田一樣,幾年之內很難再有產出,每畝田補貼十貫錢不多。還有七萬貫怎么說?”
黃大人解釋兩句,然后繼續追問。
“選將營借用的土地面積廣闊,里面除了三千畝田地,還有三千多畝其他用地,包括百姓的房屋、院子、道場、菜園等,這些都是要給錢的。選將營未建之前,便預計要住進來兩萬余將士,選將營區內居住的百姓都要遷出去,可這些地方他們住了幾百年,數十代,有太多的東西割舍不下,為了讓他們暫時離開,又居有定所,本來準備給遷出去的百姓集中修建房屋,后來發覺難度實在太大,于是選將營就出了一筆錢,由官府協助安置。這筆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直接發放到百姓手中,這部分錢買下他們房屋、院子、道場、菜園等地,一間房不分新舊,直接給百姓三十貫錢,保證他們以后回來都能重新蓋出新房來,這次選將營一共買下百姓新舊房屋一千余間,用錢三萬四千六百多貫,院子、道場、菜園一千五百多畝,每畝十貫,用錢一萬五千多貫,這一部分房屋、院子等一共用錢約五萬貫。最后兩萬貫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數千百姓修建臨時住所,因選將營精力有限,于是便委托官府安置因修建選將營而遷出去的數千百姓,考慮到他們離開老家不能自給自足,生活不便,擔心他們中途要求返回舊地給選將營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便要求官府好好安置遷出去的百姓,安置地給他們的感覺要跟住在家里一樣,商量之后,選將營委托給官府的安置價錢按每人每天四十文錢的標準計算,一千三百多人官府先后收了兩萬貫,可以安置到今年七八月間。”
楊叢義一口氣說完,聽來稍稍有些凌亂,但其中的情理倒也說清了。
黃大人稍稍考慮了一會兒,問道:“一間普通房屋三十貫,是不是貴了些。據我所知在鄉村修一間普通房屋十幾貫錢也就夠了,何須三十貫?”
“不知大人所言是在何地何處?”
黃大人細想了一會兒,方才回道:“德州商河。”
此言一出,章復微微一驚,轉頭向他看去,就連李大人也略感意外。
楊叢義思緒急轉,而后馬上回道:“德州舊地離北方遼金不遠,戰火烽煙,十幾貫錢修一間房屋確實足夠。但義烏不同于北地,此地南北有群山相隔,東西有河流貫通,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千百年來幾乎不曾發生過戰亂,十分適合安居。靖康之亂后,很多北方百姓一路南遷,有不少就在義烏一帶定居,如今地少人多,三十貫的價錢也只能在山野修建一間很普通的房屋。諸位大人閑暇之時,下官可以陪大人們去營外沿大陳江走走,看看普通百姓的田園生活。”
一聽這番解釋,三人頓時無言,德州是屬舊地河北東路,遼國未滅時與遼國南京道相接,乃戰亂之地,遼滅之后,便歸了金國,這個地方的房子自然不值錢,但沒有戰爭的江南,房屋宅院就不知貴到哪里去了,要想在臨安居有定所,得到臨安城外三五里去,縱使朝廷里的高官也沒幾個自己能在臨安城里置業的,多數還是靠皇帝賞賜宅院。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北票市|
舞钢市|
讷河市|
柘荣县|
尤溪县|
滦南县|
津南区|
新晃|
郑州市|
翁牛特旗|
古浪县|
墨竹工卡县|
玉环县|
通道|
万年县|
长汀县|
青海省|
宣汉县|
平顺县|
古田县|
和静县|
云和县|
株洲市|
禹城市|
门源|
灌云县|
贺州市|
天柱县|
台北市|
宁河县|
临漳县|
SHOW|
建湖县|
泰宁县|
泰顺县|
通州市|
公主岭市|
鄱阳县|
丹寨县|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