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泉州詢事-《大宋燕王》
第(2/3)頁
之后,楊叢義買了一匹快馬,帶上回易督造處的造船文書,直奔泉州而去。
每天騎行超過六個時辰,半個月后,楊叢義終于到達泉州,這個大宋現在最大最繁華的港口城市。
一進泉州城內,楊叢義就被大街兩旁無數的店鋪所吸引,各種貨物玲瑯滿目,有些明顯不是大宋出產的物品,粗略一看,就能發現不少外國的東西,街上還能見到頭上纏黑巾的阿拉伯人,這對楊叢義的吸引力很大,既然要遠洋回易,那就走遠一點,走到中東去,走到北非去,這里有阿拉伯人,找幾個人一起上路,溝通就不存在問題。
楊叢義看了幾眼街上的貨物,便催馬趕到泉州市舶司。
來到市舶司衙門外,楊叢義表明身份后,即被帶進去。
大廳內。
一官員與楊叢義相對而坐,手托茶杯,道一聲“請”。
楊叢義托著茶杯也道一聲“請”。
兩人各自喝過杯中茶后,將茶杯放下。
那官員道:“不知楊副使到市舶司來,所為何事?”
楊叢義道:“嚴大人,朝廷要遠洋回易,我負責督造,受黃大人所托,來市舶司了解一下,每年有多少外國客商來泉州貿易,交易數額大約是多少,也好為回易之事,做好準備。”
嚴大人回道:“外國客商每年成百上千,高麗的,倭國的,安南的,三佛齊國的,天竺一帶,甚至更遠的黑衣大食也有,當然多數是高麗和倭國,安南和三佛齊國的也不少,天竺和黑衣大食的客商比較少。至于交易數額,當在七八百萬貫左右。”
楊叢義又問道:“不知道大宋出海的商人,都往哪個方向?貿易幾何?”
嚴大人回道:“大宋出海較少,多以高麗倭國為主,下南洋的也有,但人數較少,每年交易數額不低于三百萬貫。”
楊叢義道謝:“多謝嚴大人。”
嚴大人回道:“楊副使不必客氣。”
楊叢義又問道:“不知泉州港,最大能停靠多大的船只,兩千料大船能停靠多少?”
嚴大人回道:“最大多大不好說,四千料大船以前在泉州港是停靠過的,現在常見的大船是兩千料、三千料,三千料大船停靠泉州港,滿載貨物能安全出港。至于能停靠多少大船,尚未統計,大船能停泊的港口有十一個,每個港口至少都能停靠十幾艘,想來停靠百艘應該不成問題。”
楊叢義道:“如此便好。這次朝廷要做回易,準備組建五十艘兩千料大船的船隊,到時候港口之事還得嚴大人多多關照,加以協調。”
“兩千料大船五十艘?”嚴大人被嚇了一跳,這朝廷是吃錯藥了吧,五艘兩千料大船的船隊就是大手筆,不管去哪,來回一趟都能賺取五六百萬貫了,五十艘那還得了!
楊叢義笑道:“嚴大人何故驚訝?”
嚴大人干咳兩聲道:“兩千料大船出海的不多,海上常見的商船都在四五百料,朝廷要用五十艘大船回易,怕是難度不小。”
楊叢義道:“這次準備做遠洋回易,出去一趟不容易,船少船小,都不太合適。天竺、大食來的船有多大?嚴大人可知道?”
嚴大人想了想道:“水路遙遠,大船遇海風難以調頭,他們的船很小,都是一帆的船,一百料左右。”
一百料,這也太小了吧,根本裝不了多少貨物,能賺錢嗎?楊叢義很懷疑。不過隨即想到,天竺、大食送來的基本都是香料類的,一百料足夠他們賺不少錢了,回去再帶幾千匹絲綢,都是稀有貨物,一來一回也能賺幾十萬貫。
情況了解的也差不多了,楊叢義再次道謝之后,又道:“港口之事,還請嚴大人多多費心。”
嚴大人道:“楊副使請放心,任何商船都得為朝廷船隊讓路,請轉告黃大人,我會全力配合。”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贡觉县|
梅河口市|
贵阳市|
嘉善县|
崇文区|
金门县|
景洪市|
大安市|
昂仁县|
东丽区|
宁都县|
眉山市|
天镇县|
拜泉县|
舞阳县|
清涧县|
沙田区|
高淳县|
海安县|
霸州市|
固阳县|
喀喇|
昌宁县|
石棉县|
临颍县|
古交市|
阿坝|
灵山县|
台北县|
榕江县|
蕲春县|
无锡市|
理塘县|
谢通门县|
镇雄县|
十堰市|
塔河县|
尼勒克县|
巫山县|
深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