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太學辯議(一)-《大宋燕王》
第(1/3)頁
武學生活一切如舊,學習兵法,練習武藝。
還在學習的學生很少了,但武學博士黃忱還是教的認真,楊叢義和湯鷽回來,他就有五個學生,他們學的還比較認真,當天學完,第二天能背誦,他很滿意。
楊叢義和湯鷽落下的兩個多月的課程,一個月內就補上來了,這讓黃忱十分欣慰,以至于后面學習進一步加快了進度。《六韜》在六月份學完,立即開始學習《司馬法》,此書成于戰國,亡佚很多,僅殘存五篇,全部被武學收錄,用了一個月時間學完。
在這部兵書里,楊叢義第一次知道“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非常出名的話出自《司馬法》。
它出自戰國,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每一種思想都是后世取水的深淵大海,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兵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雜家、縱橫家等,每一種都能光耀萬世,他們的思想自然深邃高遠,可供歷朝歷代的人挖掘。
《司馬法》顯存篇幅雖小,但內容深邃,發人深省。學過之后,楊叢義方知,此等兵略兵法開拓的是眼界,并不教人如何打仗,現在對武學生而言毫無用處,因為它是將相之法,君王之法。或許當初選定此等兵法韜略為武學經典之人,就是為了培養將相,一改大宋重文輕武之風,無奈文人的力量太過強大,武人始終沒有在朝堂上主導過權力,一番苦心也都白費。
之后繼續學習另一部武學經典《黃石公三略》,這部兵書重點不在兵將該如何行軍打仗,它側重于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講的是國家戰略。
又是一部帝王將相該讀的書,楊叢義都懷疑武學是不是教錯了對象,跟他們這些一沒打過仗,二沒從政當官的學生,講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東西,完全沒有用處,武學生們不可能去朝堂上發表政見,也不可能在大宋朝廷里為相,他們學《三略》,最終學的都是空話,根本不可能有機會讓他們施展。
可這是武學必須要學的書籍,考試也得考,楊叢義不得不強迫自己認真學,好好記,半個月將《三略》學完。
接下就開始學習《尉繚子》,此兵書的思想與楊叢義的想法和潛意識有頗多契合,治軍思想、作戰思想以及人定勝天不敬鬼神,都讓楊叢義欣喜,這些東西他是熟悉的,有了這種先入為主的潛意識,學起兵法通暢無礙,先生沒講的都能讀懂大半,先生一講,他能理解的更深,直到此時他才找到學習兵法的樂趣,這才是兵將該學的東西,而不是各種韜略。
學習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轉眼就到了十月。
這天早上楊叢義跟湯鷽在演武場,一槍對劍演練了一番之后,湯鷽就有些郁悶。
“湯兄,不要生氣,長槍本就是百兵之王,戰場殺伐制勝的利器,你看禁軍哪有拿劍的,基本都是拿槍,你打不到我很正常,我不也打不到你嗎?”楊叢義見湯鷽不太高興,就勸道。
也是一時興起,提出要跟他較量一番,哪知長槍一舞,湯鷽手里的劍根本就不能近身。他練劍十多年,已經有很好的根基,不想卻大受打擊。
“我跟你練槍吧,你教我。”湯鷽看著手里的劍,有些氣惱。
“你別鬧,劍是百兵之君,攜帶方便,利于防身。你又不想上戰場打仗,學槍干嘛,何況你學劍多少年了。我之前認識一個道長,劍一出鞘,殺氣凌凌,非常厲害,勸你別亂來,繼續練你的劍,說不定再過幾年,我就不是你的對手了。”楊叢義笑道。
“也是,我又不打仗,跟你學什么槍。”湯鷽挽幾個劍花,姿態優美。
“就是,練槍的都是粗人,使劍的都是君子文士。比如李白,就是劍術高手,一首《俠客行》寫的多多美大氣,他要是行走背桿槍,那就失了風度。”楊叢義說著也舞起槍來,虎虎生風。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科技|
石泉县|
定兴县|
常德市|
噶尔县|
晋中市|
富裕县|
舒城县|
定陶县|
廉江市|
全州县|
万源市|
贵定县|
鹤峰县|
开平市|
泰宁县|
平定县|
永平县|
三亚市|
贵溪市|
海宁市|
临海市|
阳原县|
吐鲁番市|
牟定县|
黑水县|
大邑县|
长子县|
监利县|
湄潭县|
菏泽市|
昌宁县|
芜湖市|
高台县|
六盘水市|
和平区|
铜山县|
台东县|
高要市|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