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幾棵苗子-《大宋燕王》
第(2/3)頁
從此以后,整個講武堂內,每天十多人倒也清靜。一天內容講完,留下大把的時間,黃忱干坐著,也覺得無事可做,便一再加快學習進度。
《孫子兵法》十三篇,原本計劃學習兩個月,結果一個月就學完,花了五天復習考試之后,隨即開始學習《吳子兵法》。
一個月后,《吳子兵法》學完,考試之后,又接著學習《太公六韜》這部長篇巨著。
《太公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篇幅巨大,這一學就學了整整半年之久。
這半年繼續在學的學生不多,加上楊叢義和湯鷽,就只有五六個人,當然講武堂內不止他們幾個,但其他人學不進去,離家又遠不方便回家,白天便也只能在講武堂睡覺打瞌睡。
入冬天冷以后,上課地點直接改在齋舍取暖的石室,反正人少,圍著一坐,怎么講都行。而楊叢義和湯鷽除了白天學兵法,早晚還在演武場練習武藝,偶爾也練練射箭,亦文亦武,勤練不輟。
紹興十七年,春節期間,停課七天。
幾乎半年沒出武學的楊叢義,和湯鷽一起出去走了走,臨安確實繁華,大街小巷人滿為患,南從和寧門,北到景福宮,西起錢塘門,東至北土門,一坊坊各有特色,一巷巷各有所專,臨安雖小,三百六十行,行行俱全,說書聽曲,花船游燈,晝夜不息,熱鬧非凡。但楊叢義是窮人,臨安城里的物價實在令人乍舌,跟湯鷽一起在清河坊喝了壺茶,點了些干果小吃點心,就花去了五貫零兩百八十文錢,最后還是湯鷽付錢請客,自此楊叢義再也不敢進茶樓。
臨安的繁華,湯鷽在這個春節,第一次真真切切的見到了,異常興奮與激動,不止一次跟楊叢義說,真想一輩子待在這里。
而楊叢義對此卻沒有太多感覺,要說娛樂,這個時代哪里比得上幾百年后呢,只不過這個時代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非常精細,所有人也都變著法在享受,就說喝的那一壺茶,洗茶三遍,用的居然是三種不同的水,河水、湖水、井水,煮茶的水,據說還是一個時辰之前取來的山泉水,楊叢義是喝不出來有什么特別。而那小吃點心,雖是面粉和糯米所做,但上面的雕刻花紋清晰可見,栩栩如生,不說吃,放在那里就是藝術品,要三貫五貫錢,雖然心疼,卻也覺得物有所值。除了感覺物質的精細與人們生活的奢侈,也沒有其他感覺,畢竟他是窮人,沒法去享受那些東西,不然說不定還真能愛上臨安這片土地。
幾天時間,他真真切切的感受了臨安的幸福與安寧,大街上時常能見到穿著便服的官員,年長的帶著仆人,年輕的帶著家眷,年輕的書生三五成群,風度翩翩,神采飛揚,詩詞奏對,出口成章,不時看見小娘子,淡妝輕施,衣著多彩鮮艷,巧笑連連,眉目舒展,有丫鬟或俊郎相伴,小兒三五成群,結伴呼喊,來回游竄,各色小販也是笑容滿面,這樣一副幸福安康的美景,任何身處其中的人都不忍心打亂,難怪能一安百年。
朝堂上的大員,誰敢輕啟戰端,不說其他大員要反對,就是來到街上,也免不了要被百姓指指點點。戰爭不起,臨安不亂,誰敢說一句,北復中原?南方的生活已經這么好了,何必再去挑事,可能百姓這么想,主戰派大臣這么想,甚至連皇帝也會這么想!恢復中原也許是妄想。
如果想恢復中原,該去哪兒呢,不管去哪,都必須離開臨安。軍事機構必須離開臨安,不然什么都是妄想,不光文人反對,位高權重的武人何嘗不想安穩?文人武人一起主和,兵都發不出去。
半壁江山就半壁江山吧,淮河以北,眼不見心不煩,有臨安就夠了。這也許是滿朝上下絕大多數人的心聲吧,包括皇家本人。
楊叢義想了很多,想到后來都開始絕望,也許宋人不希望打仗,喊著北伐,遙望中原,不過是在欺騙自己,減少忘卻故土的負罪感。那口中的中原,就像是少小離家的游子,發達安穩以后再不回去的故土,偶爾感懷一下故土,只是心里不可或缺的慰藉,僅此而已。
心情不好之后,楊叢義就再也不想出去,臨安是溫柔鄉,是英雄冢,這個地方不適合他,以前覺得是因為窮,而今是覺得*穩。安穩的環境,會消磨掉他的理想與斗志。
湯鷽每天都去大街小巷,樂此不疲,回來以后總是要給楊叢義講講,當天的收獲,當天的樂趣。后來見他沒有興趣,也就閉嘴。
夜晚,燈火通明,福寧殿內。
趙構手拿奏折,半臥在榻上。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州市|
余庆县|
楚雄市|
定安县|
玛沁县|
延川县|
沁水县|
铜梁县|
淄博市|
崇文区|
汝城县|
太原市|
开化县|
和静县|
延安市|
嘉兴市|
通辽市|
全州县|
涞水县|
贵州省|
苗栗县|
望谟县|
于田县|
涟源市|
镇康县|
福海县|
翼城县|
西充县|
海安县|
济阳县|
陆丰市|
旬阳县|
都匀市|
白银市|
万全县|
南陵县|
宿松县|
运城市|
集安市|
永春县|
浑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