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感染-《永不下車》
第(2/3)頁
籠統的講,顯然可以分類為“外因”和“內因”,前者譬如槍擊,后者譬如心梗,兩者之間涇渭分明,但實際上,現在醫學研究卻明確指出,大量表面上可以歸類為“內因”,也就是人體自身缺陷與運行異常所致的死亡,本質上或多或少都包含外界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大氣污染、電離輻射等因素,也包含傳統的致死因素——傳染病。
但即便脫離上述威脅,大量的死亡病例,仍然有相當明確的“外致內因”;
換句話說,在這一類死亡案例中,倘若能排除外界因素的影響,就幾乎可以避免喪命。
具體到微生物導致的案例,醫學界也很常見,HPV感染導致絕大多數宮頸坎瑟,未知感染刺激引發阿爾茲海默癥,凡此種種,案例不一而足,都足以證明人體對外來微生物的排斥程度如何強烈。
豈但說“共生”,事實上但凡有能力,免疫系統對微生物的態度從來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從原始生命到人類的漫長演化過程中,這樣的斗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進行,斗爭與妥協的痕跡,殘留在軀體各處,絕大多數侵入人體的微生物都被滿門抄斬、掃地出門,但也有極少數幸運兒,或者說強者至今留存。
譬如線粒體,原始細菌侵入的證據,這一例證是眾所周知的。
人體對微生物的免疫反應,是雙刃劍,一方面大量屠殺細菌、病毒,清除異己,另一方面也會對身體組織造成嚴重損傷;事實上,大多數感染疾病的致命機理,人體都不是被細菌、病毒、支原體所戕害,而是被免疫系統大開殺戒的感染表征所殺傷,是被免疫大戰的漫天炮火炸死的。
面對嚴重病例,免疫抑制劑在某些時候反而有奇效,原因就在于此。
考慮到微生物感染的因素,尤其是隱性感染,重新考量聯邦民眾的死亡率數據,這種工作,學術界早有先例,呈現在年輕人眼前的,就是一幅別樣的景象:由微生物所致的死亡,綜合看來,在死亡數據中的比例甚至超過30%,單此一項,就比人們談之色變的坎瑟導致的死亡還要多。
數據有些反常,很自然,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多種類型的坎瑟都直接、或間接與微生物感染有關。
但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圖景啊;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中西区|
鹤山市|
大英县|
延吉市|
宝清县|
分宜县|
景宁|
玉林市|
鱼台县|
邮箱|
左贡县|
常宁市|
闵行区|
远安县|
元江|
长泰县|
青川县|
克拉玛依市|
庆城县|
都江堰市|
洮南市|
绥阳县|
麟游县|
涞源县|
镇赉县|
伊金霍洛旗|
南平市|
蒙城县|
井冈山市|
天水市|
北辰区|
广州市|
洪湖市|
武隆县|
醴陵市|
郸城县|
吉林省|
轮台县|
富蕴县|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