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滴水不落造成的干旱進行到了第一個月的時候,水井接連干枯,因為搶奪水源而爆發的爭斗開始頻頻出現。 人們搶奪的不在是澆地的水,因為地里的莊家早已經干枯死絕,大地裂開了一條條縱橫的溝壑,像是年老農人臉上絕望的褶皺。 這個時候的老百姓們手里還有一些余糧,不過也不多了,因為秋收的時間即將到了。 因為前年的小旱災,百姓們手里本來就沒有多少余糧了,存下的糧食都是可丁可卯的算計著熬到秋收之后的。 甚至有很多人家都已經把米糠野菜摻進糧食里一起吃,才將將能熬到秋收。 最近這幾年皇上蓋行宮,修皇陵,苛捐雜稅過多,百姓們本就攢不下錢。 大家都等著今年的收成能好,這樣熬過秋收就有糧食吃了,誰知道老天爺如此不開臉,竟然接著干旱,如今顆粒無收,眼看著就要餓死人了。 更不要說干旱的時候,樹木都成片枯死,野菜更是早已經絕跡了,山中常見的野物也都逃走了,河里面的魚更是早就被人給撈空了。 實在沒有辦法從外面弄吃的了,百姓們不得不把家里積攢的家底錢拿出來,準備去買糧,希望能夠抗過去。 百姓們的心情都很沉重,饑荒年月漲糧價,經歷過災年的都知道,就是沒經歷過的,也都聽家中經歷過的老人說過災年的糧商有多無良。 她們現在只希望這些糧商不要太黑心,別把糧價漲的太狠了,不然可就真沒活路了。 誰知道懷著這種消極的想法去糧鋪賣糧的百姓卻意外的發現,這糧鋪賣的糧價錢竟然極低。 應該說價錢低的出乎意料,比豐年的糧食還便宜,雖然看得出都是些陳糧,可是這糧食干凈,不摻沙子,都是好糧。 就是每個糧鋪里都有好幾個賬房和伙計守著,來買的人必須拿上戶籍,排隊買糧,每個人半個月之內只準買十斤糧食。 十斤米都用來熬粥,完全可以把一個人養活半個月餓不死,還不用太挨餓。 當然也有沒這么多規矩的糧鋪,只是那些糧鋪里的糧食簡直就是天價,她們傾家蕩產都買不上幾斗米。 百姓們也都不是傻子,這一看就是有大戶人家發善心,可憐她們呢,一個個的都瘋跑回家拿戶籍,然后回來乖乖排隊。 偶爾有人買完糧食想要不守規矩重復去買,可惜糧鋪門外站的一排伙計不是眼瞎的,誰來過一次都認得。 就是這個伙計不認得其他的伙計也認得,一旦被發現想要重復賣米,就會被罰少買一斤糧食。 少買一斤糧食餓不死人,可是肯定會挨餓,而且其她人發現了想要不守規矩多買米的人也都會憤怒指責。 人家糧鋪好心,愿意便宜賣米接濟她們,可是糧鋪里的米也是有數的,這個人多買了,萬一糧食數量不夠其她人可不是就買不著了。 好在百姓們擔心的糧食數量不夠的問題沒有出現,糧鋪里的糧食一賣完,立刻就有運糧車拉著大批的糧食趕來。 以往災年,百姓們最看不得的就是運糧車了,時長有災年的時候,大戶人家的運糧車被災民搶了的事情發生。 可是亓官家的運糧車送過來,不但沒有一個災民眼紅,反倒自發的在外面圍了一圈,互相監督,都想著千萬不能讓這些糧食被人給搶了。 亓官雙雙這邊做了一日平糧價的生意之后,就特意去官府報備,請求知府出手幫忙控制百姓們買糧的問題。 畢竟遭災的地方這么多呢,光靠亓官家自己的力量也不行,不如讓官府幫忙,而且知府也可以和其他地方的官員通個氣。 遇到大旱,不餓死百姓,不造成大的動亂,這對于官員來說是極大的政績,亓官雙雙不怕這些當官的不出力。 果然知府很高興的答應了,有了官府插手,亓宮家的壓力也就輕松了很多,只管源源不絕的運送糧食去商鋪里售賣即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