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你們不用這樣吧?”見四女吃驚的表現(xiàn),趙小寶略顯無語。 “在我老家農(nóng)村,小時候見那些大人抬石頭,幾乎都采取這種操作模式,石頭越大越重,需要抬的人越多,就多搭一些架子。” “那個時候,家里有一次抬石頭,只有爺爺、爸爸、叔叔三人,但石頭很大,兩人抬不動,準備三個人一起抬,我當時就很疑惑,三個人怎么抬呢?” “結(jié)果爺爺他們,就采取這種辦法,三個人一起抬石頭,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趙小寶出聲解釋道。 這種操作模式,不是他現(xiàn)在想到的辦法,而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個人抬?如何平均分配重量,按我們現(xiàn)在這樣,豈不是有一人要承擔一半的重量?”楚夢瑤不解的問道。 “我知道,小寶兒家里,他爺爺、爸爸、叔叔三人中,肯定有一個大力士!”羅曼忍不住說道,雖說有搞怪的意思,但她確實就想到這一種可能。 “我們這里,我要承擔一半的重量,那是我把湯鍋的繩索,掛在最長這根木棒的中間,導致兩端受力一樣,我抬一端承受一半的力,你們四人利用木架子,平均分擔另一半的力。” “如果把這根木棒,看成是一根杠桿,把掛繩索的位置,向你們那邊滑一點,你們那邊就會承受更大的重量。” “三人抬石頭,便把石頭的重量,利用受力木棒的長度,兩端分成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重量,長的一端三分之一重只需一個人抬,短的一端三分之二重,就兩個人加一根木棒抬。”趙小寶認真的解釋道。 節(jié)目組不僅有畫面拍攝,同樣有同步的活動錄音,設(shè)備就讓每位組長帶著。 毫無疑問,趙小寶這番解釋,又低調(diào)的秀了一波。 “勞動人民的智慧,果然很強大,這種操作模式,完美運用杠桿原理,實在讓人佩服!”當年學霸的周靜,聽明白原理后,忍不住感嘆起來。 “沒錯,這堪稱完美的杠桿原理變化,物理高材生都很難想到,勞動人民早已在實際中運用!”楚夢瑤同樣聽得明白。 只有羅曼與吳桐,兩人一臉懵逼的樣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