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洪承疇拱手說道:“陛下讓臣去臺灣,臣萬死不辭,但想要完成陛下所說的任務,無異于難如登天。陛下試想,那些土著地主,手中握著大量的土地不錯,可那些土地名義上都是合法的,即便是朝廷也不能無故動用,否則的話,國將不國,法將不法!”
洪承疇說的也是事實,朱常淵現在面臨的境況和毛爺爺時期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將地主和諸王手中的土地拿回來,可是缺少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用強自然是可以,但是那是最后一步。
“洪大人!”朱常淵親自拉出來一張椅子給洪承疇,洪承疇口稱不敢。
“朕知道這其中的難度,說句實話,如果不難的話,朕也不會用你洪承疇!”這句話就把洪承疇抬的非常高了。
洪承疇激動莫名,差點脫口而出答應朱常淵的要求。
“你身為崇禎皇帝時的股肱之臣,朕有個問題想問你!”朱常淵眼睛異常明亮,嚴肅的看著洪承疇,緩慢的說道:“你說,前明時候,你們手中那么多軍隊,為什么和滿清屢戰屢敗?大明無論國力、政治力量、輿論力量還是文化力量,都死死的壓著滿清一頭,為何就是贏不了呢?”
洪承疇沉思不語。
朱常淵繼續說道:“是我大明軍隊的戰斗力弱么?顯然不是,朕記得李如松、李如柏、李成梁時期。大明軍隊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可為什么到了崇禎年間,一切都變了呢?”
洪承疇依然不語。
朱常淵問了個更加直接的問題。“松錦戰役,你手中有四十萬大軍,為何會敗給僅有十萬軍隊的建虜,事后你可想過?”
洪承疇這次說話了,先是哀嘆一聲,而后道:“非是我大明軍士戰斗力不如建虜,當時臣的抉擇也沒有錯誤。只是軍中無餉無糧,朝廷沒有銀子,臣不知道如何打仗。”
“若是當時你有足夠的銀子。你可有把握打贏那一仗?”朱常淵又問道。
“自然,臣有十足把握,若是軍中有餉銀,軍隊無嘩變。臣四十萬大軍只需死守遼東。不出一年建虜必亂,三年全遼可復!”洪承疇信心十足。
“對,朕也是這么想!”
朱常淵的口氣驀然凌厲了起來,“太祖皇帝時期,國家每年的賦稅有四千萬石之多,而到了崇禎末年,每年的稅收僅僅只有四百萬兩銀子,不足太祖皇帝時期的二十分之一。你可知為何?”
“崇禎末年,稅收實際上并不少。可是就是收不上來!”洪承疇是大明帝國的高官,對于這些是了如指掌的。
“為何收不上來?”朱常淵又問道。
“農民破產嚴重,家中尚無余糧供養妻子老人,如何能承擔朝廷賦稅?”洪承疇是實話實說。
明朝的稅收制度,沿襲歷朝歷代的作風,并不是按照全國的土地面積來收稅,而是按照人頭來收稅。
舉個例子來說,某農民家里有一百畝地,家中有八口人。
那么他交稅的標準不是一百畝,而是八口人。他要負擔的不是一百畝地的稅,而是八口人的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