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趕快到山海關赴任。
山海關在大明帝國京師以東六百里,是依山襟海,于促狹處建立起的城池,也是遼東進入關內的要道,以此為界,東邊的東北地區成為關外,當然了,也有人成為關東。西邊的地方叫做關內。
朱常淵從京師出發,坐著皇帝贈送的黃屋左纛威風凜凜自不必說,可是也有缺點:走不快。
每日只行五六十里路,帶著陳圓圓一直在途中走了十二天的時間,才終于到達目的地:山海關。
對于朱常淵來說,山海關的大名早就如雷貫耳,可惜真正見到它的真面目,還是第一次。這座關隘給他的印象就是:牢固。
牢不可破的牢固。
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
明代的山海關,就在今天的秦皇島市東面二十里的地方,當然,這里也是山海互相交接的地方。
渤海北岸,從錦州一直到天津衛,延綿千里的海岸線上,大部分都是平滑的海灘,海灘上是靠海的平原,一望無際,只有在秦皇島這個地方,燕山突出一角,像個淘氣的小花貓甩了個尾巴,將山勢一直綿延到了海邊。
當然了,不可能是極其靠海的那種,而是山峰和大海之間,最短的一處距離僅有十余里,便在山海關所在之地。
東北的建虜想要進入中原,不好意思,這里就是必經之路,從沈陽入京師,經過山海關這里的話,一路也僅有千里的路程,可是如果不從這里走,那就要向北繞道蒙古人的地盤。一路輾轉反側,還要越過高大的燕山,才能從北面入京師。
雖然也能進攻京師,比如上次皇太極率領二十萬大軍。無法越過山海關一步,只能撤軍從背面繞蒙古。
不過繞蒙古所走的路程,是沿海所走了路程的兩倍,兩千里。而且,還要翻越燕山。后續的糧草完全沒法保證。
這就是為什么大明王朝雖然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苦苦支撐了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順治小皇帝三代人,都沒讓建虜韃子得逞,進入關內的原因了。
后來如果不是吳三桂這狗日的獻關投降,大清國怎么可能入主中原?
但這都是后話了。
從燕山到渤海,這個最為狹窄之處的平坦之地,整個山海關城池就建立在山和海的正中間,方圓大約三里,關中帶著周邊的地區,可以屯兵三萬有余。
有人不禁要問。既然燕山和大海之間有十幾里的平坦土地,而整個山海關城池僅僅只有三里,剩余的那些地方皇太極不直接就過去了么,還攻打山海關干神馬?
那是因為,其余沒有城池的十余里地方,有一道人工修筑的屏障,數丈高,厚實無比,便是朱常淵的攻城神器在碰到這玩意以后也不怎么好使,現在我們都把這道防御叫做:明長城!
而且。更為恐怖的是,明長城并不是一道,據說是有三道之多,這么想一想。在那個冷兵器時代,皇太極何德何能,能過的了山海關這座城池?
“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