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農業即使國計民生也是軍隊的后勤保障,如今土地雖然已經分配下去,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急需解決,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算農民得了土地有了生產的積極性,可是依然難以得到一個滿意的收成。
那就是水利。
自從方臘起義以來,江南便陷入了兵荒馬亂之中,農田的于圍堤壩都遭到破壞,沒有破壞的也年久失修起不了作用。如今正是春耕之時,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那今年的收成也就沒了希望,雖然祝彪從王慶和方臘那里繳獲了一些糧食,今年歉收他還有辦法解決軍糧和百姓的生活問題,但是一旦遇到大的戰事,那具只有被動防守的份了。
水利是保障豐收的先決條件,而水利不是老百姓修得起的。
當下,祝彪從金陵的守備軍團中抽調了兩千精壯給農部尚書陶宗旺,讓他專責興修水利,分巡各處,要求他做到高地不怕旱,洼地不怕澇,務必要使用水蓄泄得宜,恢復農業生產,供給軍需。
然后他又對各軍團的統制下令,讓他們派出軍隊幫助家中勞動力不足的農民種地,對于那些家中貧困,無力購買種子的家庭,甚至可以由梁山軍先行購買種子,但是要說好,收獲了以后,由梁山軍出動勞力的家庭,梁山軍要抽走三層糧食;而由梁山軍先行購買了種子的家庭,梁山軍也要抽走三層,如果梁山軍既出種子,又出勞力,那梁山軍自然是要抽走六層了。
起初梁山各軍團的統制都不理解,梁山軍的兵士如何能夠種田呢?這不是不務正業嗎?荒廢了操練,軍馬的戰力下降了怎么辦?祝彪告訴他們,這是當年諸葛亮的屯田法,既可以為軍隊增加一部分軍糧,又可以加深軍民之間的情誼,讓百姓們擁護梁山軍,同時讓梁山軍士上午種田,下午操練,軍士生活充實,不至于四處尋釁滋事。
而與此同時,祝彪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糧價。并不是說糧食在市場上流通得越多越好,老話不是說了嘛:谷貴傷民,谷賤傷農。
于是祝彪又下令他在科舉考試中招募的一班儒生,如今已經是梁山特區各州縣知府知州相公的官員,讓他們在各處興建谷倉囤積糧食,如果今年大豐收,讓他們立刻從農民得手中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回收一批糧食儲存起來,以此抬高糧價,保障農民得利益;如果今年歉收,就要他們將已經儲藏在谷倉中的糧食低價售出一批,用以平抑糧價,總之一條,無論什么時候不能餓死一個人。
而正當祝彪朱武為這些事情忙的不亦樂乎的時候,突然,金陵守備軍團副統制龐萬春向祝彪稟報道:“寨主,有人自稱是金國的使者,要求見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