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只是,他和李天道的評價卻截然相反。
他只覺得,這個叫做趙金鱗的孩子,路完完全全走錯了。
甚至在他眼里,趙金鱗還不如之前的孫破軍。
孫破軍雖然天賦不如李天道和趙金鱗,但他卻能在一次又一次對局中,不斷進步學習,這份不停學習的精神,是現代很多小棋手所欠缺的一種可貴的精神。
畢竟,現在無論是棋院,還是很多機構,都在拼命推崇人工智能的教學。
說是推崇,但歸根究底卻又是讓孩子去模仿人工智能下棋。
然而,模仿的東西,往往是扼殺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種行為。
趙金鱗的確如他的名字一樣,一出場便驚艷眾人。
很多開局意想不到的棄子,到最后串聯在一起又變得合情合理。
這也是人工智能下法的特點,提前放棄開局去通過強大的算力去打中后局。
但人始終不是算力強大的人工智能,每個人都會面臨一個隨著年紀增長算力體力精力衰減的尷尬問題。
有人曾這么評價過象棋圍棋的知名老棋手,這些老棋手們之所以看上去年紀越大,下棋棋力越是深不可測。
歸根究底就是他們到了一定歲數,算力對局又變成了經驗對局。
不止是象棋圍棋,醫生老師這類職業到了一定歲數后,經驗反而有時比學力更重要。
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也是時間最公平的“饋贈”。
但棋手與棋手不同。
經驗加不斷學習再加上創造力和想象力,也讓很多沉浸象棋一輩子的棋手到了晚年,甚至能超越之前自己年輕時的成就。
其中最出名的代表就是彭述圣,1931年他弈游華北,以58歲高齡打遍諸多北方名手,被恭敬的稱之為大國手。
甚至在當今蘭州,“彭高棋”也成了“世襲”象棋稱號。
但如今,人人都好像急功近利,都不太愿意腳踏實地,整日與人工智能對弈,只為了在十多歲,二十歲的年紀名揚天下。
反倒是忘記了,象棋是需要“時間”積累的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