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54章不以堯興,不為桀亡(求訂閱)-《始皇帝》


    第(1/3)頁

     book chapter list       第155章不以堯興,不為桀亡

      第154章不以堯興,不為桀亡

      趙政開始介紹經緯線。

      在穿越者記憶中,只要打開手機,打開指南針,就是可以確定自己所在的經緯度。

      可在當今的時代,確定自己的經緯度位置,卻是極為困難。

      趙政又是道:“我查看府庫當中的地圖,秦國的地圖很是簡陋,規格不一,很多地圖已經影響行軍作戰,更是影響治國。昔日的時刻,大秦只是占據關中之地,對有多少男丁,有多少人口,多少耕地,多少山嶺,多少河流,多少府庫,多少粟米儲存等,皆是一清二楚。可現在上報的府庫,粟米,耕地等,皆是下面的臣子稟告的,又是有多少真實性!”

      比如,在某個縣的記錄當中,有三萬戶,有二百萬耕地。

      這是在板櫝上記錄的數據。

      可真實數據,真的是如此嗎?

      這些數據,往往是十幾年前,甚至是上百年前的數據。

      很多新增的戶口,沒有計算在其中;很多新增的耕地,也沒有計算在其鄭

      到了現在,秦國已經很久沒有進行全國性質的戶籍普查,耕地普查。

      秦吏到簾地,只能進行粗放式管理,

      一方面秦吏能力有限,縣內的官吏數量有有限,很多底層官吏還是當地人,外來的官員只能與地頭蛇妥協,才能治理好當地;另一方面,很多受爵的士卒開始逐步蛻變豪強,開始侵占大量耕地,收斂大量奴隸。

      而且很多東西也沒有辦法調查。

      比如,某個公士在戶口上,在板櫝上寫著耕地為一百畝,可實際為一百三十畝。

      當地官員,也只能按照一百畝計算,一百畝去收稅。

      難道官員還能親自到了田地當中,邁著步子前去測量,然后耕地畝數不對。

      這不現實,也不可能。

      這還是事情。

      若是某個大夫,或是不更等,在當地結交秦吏,建立相應的人脈,彼此勾結在一起,形成地頭蛇,外來的官吏也只能捏著鼻子認可,或是直接妥協,反正三年一任,到到期走人。

      為了朝廷這點粟米,惹下馬蜂窩不值當。

      這就是郡縣制的缺點。

      分封制,就是股份制,各等級封君皆是有股份,對于封地管理極為用心,出現偷稅漏稅打擊嚴厲,出現的豪強勢力也是打擊嚴重,畢竟封地是自己的家產,自然上心了。

      可郡縣制之下,秦吏皆是一群打工仔,到了某地只是有管理權,沒有所有權,糊弄上級是第一位,干完三年走人,至于其他的事情不重要,反而要與豪強合作。

      當然,秦國的辦法是遷走世家,可遷走世家,還有豪強;遷移走了豪強,還有游俠。

      秦國想的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沒有世家豪強,秦吏直接管理地方,可實際的結果是,失去中間商后,沒有了差價,可統治成本反而提升很多。

      趙政道:“秦國的領土在擴大,秦吏的數量在增加,可對地方的掌控能力在下降。如何提升秦國對地方的掌控能力,第一步,就是制造地圖,制作詳細的地圖。地圖分為兩大類,自然地圖和人文地圖。自然地圖,分為地形圖、氣象圖、土壤圖,種植物圖;人文地圖,分為政區圖,人口圖,城池道路圖。”

      “制圖要秉承六體:一曰分率,用于測定地區的大;二曰準望,用于確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用于確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

      呂不韋坐在那里傾聽,取出板櫝,開始記錄起來。

      許久后,趙政停下話語,而是問答:“仲父,覺得如何?”

      呂不韋道:“大王,言之有理!”

      趙政道:“仲父,將如何為之?”

      呂不韋道:“朝堂給予三千金,出動上百人前去測繪堪輿,測量秦國的地圖。”

      趙政道:“不夠,不夠,根本不夠。將從朝堂當中,陸續撥款三萬金,后續還要增加錢幣,不僅要測量秦國的地圖,還有測量六國的地圖。地圖越是精確越是好,可以速度慢一點,可必須要精確。”

      “測繪隊伍應該有三支隊伍,分別進行測繪,至于測繪時間,定在十年……十年時間內,必然有精確的地圖。仲父可能辦到?”

      詢問著,可語氣卻是凌厲起來。

      呂不韋道:“臣可以!?”

      趙政問答:“丞相,可下軍令狀?”

      稱呼在變化,從仲父變為丞相,語氣也莊重起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