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歷史無法重演,卻是可以不斷的假設,不斷的模擬。
作為名將,更要不斷模擬過去的戰例,分析自身的不足,從而學習一些東西。
作為太子的趙政,可能一輩子也無法親自領兵,卻是要學會基本的兵法,熟悉軍中的一些常識,唯有如此,才能將將。
王龁開始講究白起的出名之戰,伊闕之戰。
這是白起第一次獨自領軍,出征他國。
在過去的時刻,白起從百將開始,逐步成為五百長,而二五百長,君侯,校尉,乃至是副將。
從十七歲參軍,經歷多次戰場廝殺,多次激戰,靠著敏銳的戰場直覺,強大的戰爭指揮藝術,在三十五歲成為合格的將領,在伊闕之戰,擊潰秦韓國和魏國的聯軍威震下。
白起能走到這一步,首先因為他是公族出生,剛剛參軍就是百將。到了百將算是低級軍官,秦法當中到了百將的時刻,已經不允許沖殺在第一線,而是指揮為主,提升了戰場的生存率。
其次,他是公族出生,嬴姓白氏,然受到秦王的認可,也能給予較快的升級。
至少同行當中,很多將領打拼一輩子,也只是五大夫封頂;可白起在三十五歲,就是成為左庶長,軍功制第十級。
這一點上,白起與趙括有些類似。
趙括自幼皆在軍中,跟隨父親打仗,也是從低級軍官不斷提拔起來,在長平之戰前夕就是赫赫有名,被稱為馬服子。軍中的士卒,皆是信服。
長平之戰,算是趙括第一次獨自領兵。
而長平之戰,也是白起最后一次領兵。
然后,趙括第一次獨自領兵,卻是掛了;稍后,白起最后一次領兵,也是掛了。
簡直是人間喜劇。
召喚寺人,取出木板,木板拼湊在一起,就是沙盤。
這個時代,已經有了沙盤。
然后,王龁開始講述伊闕的地形,講述雙方的兵力配置,講述出擊方向。
“周赧王十九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韓國、魏國局勢動蕩。周赧王二十一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
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系,魏王并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點齊人馬,前去助戰。于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
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將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同年,秦國軍隊在伊闕與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的韓、魏、東周十六萬聯軍對峙,秦國兵力為十二萬。”
“這一戰當中,魏軍強大,韓軍弱。可白起卻是率先對強大的魏軍發起進攻,韓軍猶豫不前。在擊潰魏軍后,韓軍也是隨之潰敗!”
王龁著,開始擺動算籌,開始布置的軍陣。
左邊是秦軍,右邊是韓魏軍隊。
雙方野戰為主。
秦軍固然強大,可韓魏軍隊也不弱。
然后,雙方廝殺在一起。
這次當中,趙政扮演韓魏聯軍,王龁扮演秦軍。
雙方拼殺在一起,結果韓魏聯軍擊敗了白起,秦軍大敗。
再次變化,依舊是秦軍大敗,白起輸掉。
趙政不解道:“老將軍,為何如此?”
王龁道:“算籌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在這里拼殺,算籌可以不折不扣執行命令,不會有絲毫的畏懼;可戰場上,士卒卻是活著的,卻是會害怕,或是畏懼。一旦遭遇背擊,或是側擊,軍陣出現混亂,可能十萬大軍敗于三萬大軍。”
“為大將者,時刻要保護好自己的側翼,保護后自己的背部,不讓敵人攻擊。同時,陣型要設置足夠的厚度,不然敵人鑿穿。一旦陣型潰敗,縱然是十萬大軍也是會一夕潰敗。”
著,開始圍繞伊闕之戰,開始描摹那一戰。
在史書的記載當中,只是寫到:“韓公孫喜、魏人伐秦。穰侯薦左更白起于秦王以代向壽將兵,敗魏師、韓師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為國尉。”
僅僅是六十三個字。
可在真實的戰場上,卻是比這要殘酷很多。
戰場上,也沒有那個計謀,那個算計之類的,有的只是手士兵武器,排列整齊的隊形,沖殺向敵人。
誰的隊形保持完整,誰的戰士更加勇敢,誰能更快的鑿穿敵饒陣型,撕裂敵饒陣型,完成對敵饒合圍,誰就能取得勝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