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講述兵法的時刻,又是要側(cè)重算術(shù)。
蒙驁,昔日為齊國人,后來入秦國,成為秦之大將,在戰(zhàn)場上多有征伐,多有建數(shù)。
在學(xué)宮當(dāng)中,正在為趙政、成嬌、昌平君、昌文君等,還有十幾位秦國公室弟子等,講述著兵法之道。
趙政忽然問道:“老師,長平之戰(zhàn),秦國損耗多少糧草?”
蒙驁笑道:“若是其他人這樣詢問,臣自然會說不知道,可公子詢問,臣卻是要回答一二。秦人前期水運為主,秦軍運送物資的船隊,從秦國雍城(今陜西鳳翔),通過渭河、黃河、汾河,可以到達(dá)河內(nèi)絳邑(今山西翼城),然后走陸路前往長平。”
“那時秦軍一艘運糧船,一艘可運輸三百石,渭水黃河可順流,到了汾河逆流為主,需要拉纖。可即便如此,平均日行五十里,船工大約為十人,只需一個月到達(dá),三百石糧草可達(dá)到,二百八十石。”
“長平秦軍第一年為二十萬,第二年為四十萬,第三年為六十萬。每日每人食粟米為兩斤,第一年損耗一千萬石粟米,第二年損耗兩千萬石粟米,第三年損耗四千萬粟米,損耗七千萬石粟米!”
“不只是距離損耗,還需要搭木材用來煮飯,還需要各種蔬菜,肉類等等,更是不可計算。”
“沿路之上,更是出動二百萬民夫,有的負(fù)責(zé)將各縣的粟米運輸?shù)娇ぃ质菍⒖さ乃诿走\輸?shù)搅讼剃枺质沁\輸?shù)较剃枺€有沿路的損耗等等,更是超過一億石粟米的損耗。”
“再加上稍后的邯鄲之戰(zhàn),秦軍要越國太行山,要走大量的陸路,陸路運輸糧食比水運糧食損耗更是巨大。還有大量的男丁因為運輸糧食,有的耽誤春耕,有的耽誤了秋收,還有沿路的損耗等等,至少損耗了一億三千萬粟米。即便秦國府庫充足,依舊是吃不消!”
“邯鄲之戰(zhàn)后,秦國疲弱很多,與六國交戰(zhàn)互有勝負(fù)。在稍后秦軍東出,兵馬不超過二十萬,就是因為糧草后繼無力,秦人以休養(yǎng)生息為主。”
趙政聽著,心神在起伏。
這就是戰(zhàn)爭,損耗著山海一般的粟米。
戰(zhàn)爭到了長平那個層次,已經(jīng)不再是將軍智慧的比拼,而是雙方國力的比拼,雙方粟米的比拼。
若是沒有足夠的粟米,縱然是廉頗智慧出眾,也只能是敗北。
又是下意識的將蒙驁與臨武君、信陵君等比較著,比較著各自用兵之長。
趙政問道:“老師,在邯鄲的時刻,我曾經(jīng)遇到信陵君,與其論兵。昔日信陵君救趙的時刻,曾經(jīng)與秦軍交戰(zhàn)前夕,十萬魏軍當(dāng)中,挑選出八萬人,軍中有獨子的歸家,軍中父子皆在,父歸家。”
“在邯鄲城下,與我秦人交戰(zhàn),秦人敗績,秦軍兵敗,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降,王龁率軍撤向太行山,退到河?xùn)|郡汾城。信陵君追到河?xùn)|郡,斬殺兩萬秦軍,只付出六千人的代價。”
“不知老師,比之信陵君如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