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最大的悲傷,就是埋葬在異地,無法回歸家鄉。
趙勇死在邯鄲城,尸體無法長期保存,只能將其尸體火化,化為骨灰,放到壇子當中。
然后,委托一個秦人騎士,帶著趙勇的骨灰返回家鄉。
看著遠去的騎士,趙政神情有失落之色,開口道:“老師,你學驢叫,若是被昔日同僚得知,會被嗤笑!”
荀況說道:“學驢叫,固然有失禮儀,可禮之用和為貴,為勇士送別,學驢叫又是如何?你為秦國公子,尚且不怕嗤笑,我一老叟又怕什么?”
趙政嘆息道:“不朽的,唯有那些學者大賢,而非帝王將相。兩千年后的今天,世人可能不記得趙王叫什么,齊王叫什么,楚王叫什么,卻是記得趙國有老叟,名為荀況。”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黑夜;天不生荀卿,儒家萬古如黑夜。”
“儒家,起于周公旦,興盛于孔丘,稍后為曾參、子思、孟子,到了老師這一代。如今,興盛的是法家,縱橫家,至于墨家儒家日趨沒落。可老師的存在,卻是扭轉了儒家不利的局面,老師拯救了儒家。”
荀況笑道:“政兒,我沒有你想象的那樣偉大,我只是一個夫子而已!”
趙政問道:“老師,何為儒家?”
荀況思索著,說道:“儒,最初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孔子發展為仁,孟子發展為仁政,到了我現在發展為儒法結合。儒的目的,是為了恢復上古三王盛世!”
趙政笑道:“何為儒?有教無類,方為儒;教育下移,方為儒。昔日,孔子收徒三千,有教無類,這些弟子涉及各行各業,有的為商人,有的為木匠,有的為隱士,有的為大夫,有的為將軍。”
“墨子為儒家出生,卻是開創墨家;吳起,師從曾參,卻是走上兵家道路。他們反對著儒家,卻又拓寬儒家的道路,揚儒家之名。老師的學生,多法家之人,卻是人才濟濟,堪稱國士!”
荀況說道:“昔日,為齊國稷下祭酒,卻是遭遇小人誹謗,只能離開齊國,來到趙國。到了趙國之后,也多有誹謗之聲。我打算效仿先師孔子,周游列國,將前往魏國,韓國,再接著入秦,再前往楚國!”
趙政說道:“周游列國嗎,老師是該出去走一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可惜,學生為趙國質兒,無法追隨老師左右!”
荀況說道:“秦強趙弱,你當有歸國之日!”
趙政說道:“老師才略僅次于孔丘,孟軻,只是老師太過耿直,喜歡說實話,如此世人皆誹謗之,這樣不好?尤其是性惡論之說,還是不要說了……不是老師說的不對,而是說的太對了!”
“魯哀公問宰予,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孔子聽到后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