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絕大多數人,并不能理解到這種媒介的作用。
至少,在十九世紀的人們看來,報紙僅僅只是一種不能吃、不能喝,最多也就只能用來當食物包裹紙,或者用來擦屁股的玩意。
在他們看來,媒體行業(yè)沒有什么前途,哪怕做大最大,也賺不到什么錢。
但是,在道格這個經歷了新媒體時代,經歷過流量轟炸的人來說,他清楚的知道媒體究竟有多么大的魔力。
而是十九世紀的科技條件下,唯一能夠大規(guī)模傳播的媒體就是報紙。
報紙在現在處在一種壟斷狀態(tài)。
如果一家報紙,報道一件事情,讀者可能認為是假的。
但是,如果過了一段時間,聽說隔壁的報紙,也在報道這樣的事情。那這件事情是不是就是真的呢?
道格不屑于造假,但是他披露的一部分事實,在銀行業(yè)之外的讀者看來,就已經夠觸目驚心、駭人聽聞的了。
一家媒體報道,兩家媒體報道,新英格蘭地區(qū)絕大多數的媒體都在重復。
再加上這個報道本身的噱頭,這件事情大概率就會變成熱點話題。
而銀行業(yè),最怕的就是擠兌。
大量的讀者,以及讀者的聽眾,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去嘗試兌換金銀。
其他的人,哪怕并不相信報道的“謠言”,也會害怕晚了就真的兌換沒了,而進入兌換的大潮。
如此一來,雄鷹銀行必然無法承兌所有客戶的請求。
一旦無法承兌,就必然引發(fā)信用危機,引發(fā)更大規(guī)模的擠兌。
在那個時候,雄鷹銀行的股東,還能有現在的自信了么?
如果恰好在這個時候,這些股東的家里,突然出現一些諸如爆炸、著火之類的意外。
懷疑的首要對象,恐怕就不是逼迫他們賣股份的道格了,而是那些盲目的、愚蠢的銀行客戶了。
到時候,道格出面力挽狂瀾,善良的收購雄鷹銀行的股份,就算是他們知道,這場危機是道格自導自演的成果,但是他們除了感謝又能說什么呢?
感恩節(jié)是美國獨創(chuàng)的節(jié)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