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倫敦正午時候,冬日的紐黑文,剛剛迎來第一道晨曦。
克萊登印染廠的工人們,踩著地上的霜花,開始了換班。
工人們已經徹底適應了道格制定的三班倒生產模式,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工的工廠,產量十分穩定。
三班倒的生產模式,不能說有人性,工人們普遍每兩天要工作三班,也就是每天平均工作時長,也達到了十二個小時。
在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手法還相對簡單粗暴。延長工作時間,就是簡單粗暴的手段之一。
不過,相比于其它工廠,動輒一天一次,一次超過十六個小時的工作時長來說。克萊登印染廠的生活,已經算是天堂了。
可是,哪怕是天堂最近也不平靜。
弗里曼的新生產線,開始進入了試運營。
羅斯挑選了一批女工,參與到了新生產線的生產試驗當中。
這些女工參加試驗的時間,都是在她們“下班”后,她們參加試驗的原因,并不是她們對新生產線感興趣,對新生事物有好奇心,而是因為有補貼。
女工們很現實,她們從眼界到理想,都還停留在較為低層次的范圍里。
弗里曼原以為,自己的生產線完成了就能使用,但是道格卻制定了一套看起來就十分復雜的測試流程。
不光要求生產線能動起來,還要求機器能夠應對壓力生產。
要檢測不停機,一次能連續工作多長時間不出故障。
甚至,還讓弗里曼自己想,有可能出現哪些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場景模擬。
弗里曼有點生氣。
這個年代,對于工業設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哪有這么高的測試標準,就連蒸汽機蹦一個鉚釘出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道格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明明就是不信任他。
道格也沒有想到自己看來很普通的要求,會引起弗里曼的不滿。
沒辦法,道格只能約談弗里曼,告訴他為什么自己要制定這么多標準,設想許多生產中會遇到的意外情況。
弗里曼認為,機器出現問題不過是偶然。
但是,道格告訴他,機器出現問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