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阻攔寶貝孫子辭官的吳健彰很快就后悔得想用腦袋撞墻了,因為還沒過得幾天時間,長江上游就又傳來急報,此前一直都拿堅城名城沒辦法的太平軍也不知道從那里學來了一手缺德招數,竟然用挖地道埋火藥的辦法炸塌了武昌的文昌門,殺湖北巡撫常大淳和提督雙福,又在洪山打跑了向榮的追兵,象吳超越預言一樣的成功攻克了武昌城。
武昌既破,長江下游的大小城池自然一起告急,料定受命阻擊太平軍的兩江總督陸建瀛肯定會又打自己寶貝孫子的主意,吳健彰再不敢浪費半diǎn時間,馬上就讓師爺幕僚替孫子寫了一道稱病辭官的折子,又把吳超越叫到面前,逼著寶貝孫子在折子上簽名用印。
早就不想給滿清當奴才的吳超越當然馬上在折子上簽了名,但是吳健彰派人用快馬把折子發出后,吳超越卻又對吳健彰說道:“爺爺,現在辭官恐怕沒那么容易了,你如果真不想讓我去打長毛,最好是再派個人去江寧活動一下,給陸建瀛送diǎn銀子,請他答應讓我辭官。不然的話,他不但肯定不會答應讓我辭官,說不定還會反過來威脅我們,說我如果堅持請辭,他就要上表朝廷彈劾我們,讓朝廷治我的罪。”
考慮到長江戰場的危急形勢,不缺銀子的吳健彰毫不猶豫的就采納了孫子的建議,也馬上就叫來專門替自己干臟事的心腹師爺,讓他帶著銀子去江寧行賄送禮,收買陸建瀛同意讓吳超越辭去官職。但即便就是這樣,吳超越心里卻依然有一種不太好的預感,總覺得這事不會那么順利,在這方面運氣很爛的自己說不定真得被迫和太平軍干上一仗。
因為有這種不好的預感,也因為知道太平軍攻占南京后上海將要爆發小刀會起義,吳超越還是著手加強了戰爭準備,先是說服吳健彰拿出銀子又向美國人和普魯士人訂購了一批武器彈藥,然后很有針對性的展開了對上海團練的水戰訓練,租來五條俗名叫做紅單船的老閘船和若干小艇,雇傭水手把上海團練拉到了長江口進行水戰訓練,以便將來保衛上海。
也是到了這個◆↑dǐng◆↑diǎn◆↑小◆↑說,.∨.●o< s="arn:2p 0 2p 0">
時候,吳超越才發現他練水戰竟然有著許多常人夢寐難求的先天優勢,首先一diǎn就是上海團練大部分都是松江本地兵,熟悉舟船不怕下水;其次是老吳家在上海有許多廣東老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隨海船來上海謀生的水手,紀律雖然爛diǎn,操縱適用于沿海航行的老閘船卻是看家本領,又對吳超越這個小老鄉比較忠心聽話,是相當理想的水手人選;第三就是洋人們熱情幫忙,為了讓吳超越向他們購買船只火炮,各國領事不但爭著搶著為吳超越提供技術指導,英國人還免費幫吳超越訓練炮手,并主動邀請吳超越的團練登上他們的武裝商船,實際操作他們船上的先進火炮,唾沫橫飛的勸說吳超越向他們買船買炮,并承諾提供技術支持和保證武器彈藥的供應。
鑒于這些,胸無大志的吳超越再是如何的想到檀香山去當華僑,難免也生出了這樣的念頭,“要是老子那天當上了曾剃頭或者袁大頭那樣的軍閥,學孫大炮他們簽幾道賣國條約換得洋人支持,想推翻滿清建立新中國其實大有希望啊。”
動了這個念頭歸動了這個念頭,性格有些懶散的吳超越還是更樂意當個不用太操心費神的富家翁,所以不管洋人再是如何鼓動吳超越擴建團練,吳超越都再沒松過口,耐心只是等待自己辭官折子的答復,也不斷祈禱上天保佑,讓太平軍的推進速度慢上一diǎn,多給一些自己辭官當逃兵的時間。
夢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到了咸豐二年臘月十八,已經移駐江寧的江蘇巡撫楊文定首先送來公文,不但斷然駁回了吳超越第二次遞交的辭官折子,還直接譴責吳超越此時辭官是臨陣脫逃,辜負君國黎民,并威脅說吳超越如果再敢辭官,他就要具表彈劾,請滿清朝廷治吳超越的逃兵罪。
看到這道公文,吳健彰和吳超越這對無良祖孫的瘦臉當然是拉得比驢還長,明知道楊文定是挾私報復可是又無可奈何,也只能是寄希望于陸建瀛那里能夠出現奇跡。然而讓無良祖孫欲哭無淚的是,僅過了一天,去江寧活動的師爺也送來消息,說是陸建瀛已經去了九江前線,想行賄送禮也找不到對象,吳健彰急得直跺腳,可是又沒膽子派師爺跑到前線去行賄送禮讓寶貝孫子當逃兵,也只能是祈禱上天保佑,讓太平軍別往長江下游來,到別處去禍害其他地方。
殘酷的事實很快就徹底粉碎了吳健彰的最后幻想,鑒于武昌失守和清軍連戰連敗,窩火萬分的咸豐大帝連下殺手,下旨將畏戰不前的欽差大臣兼兩湖總督徐廣縉革職拿問,交刑部從重議罪,砍了裝死逃命的岳州參家阿克東阿,把包庇阿克東阿的博勒恭武、廉昌和胡方谷等文武官員也順手砍了腦袋,又抓了十幾個畏戰逃跑的文武官員,并將這些處罰寫成邸報,明發天下讓全國官員都知道畏戰逃跑是什么下場!同時明令江蘇和安徽等地團練不得拒絕陸建瀛征調,違令者一律從重議罪!
事情到了這步,吳健彰再是如何后悔逼著孫子當官也沒用了,老淚縱橫的只是自怨自艾,痛哭流涕的承認是自己害了寶貝孫子。而吳超越則一邊安慰吳健彰,一邊也做好了聽調上陣的心理準備,認命的開始著手安排西征事宜,心里則開始盤算如何打上一兩仗敷衍陸建瀛和咸豐,然后再想辦法擺脫給滿清當炮灰的命運。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該來的總該會來,該死的也絕對跑不掉,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九日,大清咸豐三年正月初二,在武昌過完了新年后,太平軍毅然放棄武昌孤城,全力發起東征,水陸并進順江而下,江面浮船萬艘,帆檣旗幟如云,軍力多達數十萬,刀鋒直指大清錢糧重地——江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