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盡管郟亶極力反對,然而螳臂不當車,大堤還是在臘月里合龍了。
負責驗收的御史和工部官員,在奏章中交口稱贊,工程固若金湯,可為百年之計。趙禎聞言大喜,重賞有功人員,在大臣的強烈建議下,以不辭辛勞、勤政為民為由,封趙宗實為慶陵郡王。
成為五名皇子中第一個被封王者,自然令趙宗實等人欣喜若狂,認為大局從此定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僅過了兩天,趙從古便以監理河道有功,被封為南康郡王。
好在無論如何這頭湯是被他啖了,趙宗實又得知趙宗績在嶺南的崇山茂林中,與那些交趾野人周旋的極苦……據說交趾人十分狡猾第三五一章 冬 (下),官軍進剿,他們便回國內,待官軍撤回后,卻又卷土重來。半年下來,朝廷的軍隊已是疲勞不堪,退回邕州修整。
想到趙宗績此刻坐困愁城,銳氣消磨,趙宗實的嘴角,便難以自己的掛起笑容。
不過在嘉佑六年這個春節,他的笑臉并不突兀,因為大宋君臣都沉浸在這種情緒下。
因為西夏的那位極品宰相沒藏訛寵,攤上大事兒了……事情還要從嘉佑四年,司馬光上《論解鹽青鹽札子》起。他在札中提出的,大幅降低解鹽價格,以絕西夏青鹽之利,此議一出。便引起了高層的強烈興趣。
宋朝的君臣都是和平愛好者,只要能不打仗解決問題。絕對舉雙手贊成。很快便任命薛向代替范祥為度支判官、權陜西路轉運副使兼制置解鹽使,全權負責此事。
當時西夏青鹽價格甚低。一些私鹽販往往將青鹽偷運到宋境販賣,而宋朝官府壟斷專賣的解鹽價格相當昂貴,因而老百姓買鹽販的西夏青鹽,不買官府的鹽,使解鹽大大滯銷,嚴重影響了解鹽生產和政府的財政收第三五一章 冬 (下)入。薛向上任后。大幅度地降低解鹽價格,最便宜時,只賣到原先的十分之一,比青鹽要便宜一半。
同時。由于解鹽產量過大,每年產鹽量往往超過需求量。因而,陜西、河東地區未賣出的解鹽還可供十年之用,薛向便發布公告說,解鹽價格只降低一年,一年之后,看情況再說。
于是半年之內,天量庫存消化殆盡。老百姓家家囤鹽,至少幾年內不用再買了……
這下可坑苦了那些走私青鹽的商人了,許多人賠的血本無歸。一時間,再沒有人冒著殺頭的危險,過境販運青鹽了。到了嘉佑五年,西夏境內青鹽之利斷絕,國內物資奇缺,沒藏訛寵被迫派兵四處掠奪,又被嚴陣以待的宋軍擊退。
到了嘉佑五年冬,西夏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災,凍死牲口無數。各部都損失慘重。對沒藏訛寵的怨氣也達到了頂點……因為若是榷場開著,這些牲口早都賣給漢人了,大家換回茶葉白面、棉被棉襖,躲在氈帳里舒舒服服的貓冬多好?
可是榷場被關了,走私也被禁了,和大宋朝徹底買賣不通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歸咎于他!要不是這廝派兵為了一己之私利,侵占了宋朝屈野河以西的土地,然后變成沒藏家的耕地,又怎會鬧到今天這般田地?!
更讓人氣憤的,他如果是為西夏開疆拓土,大家也就不說什么了。然而他侵占的土地,只是幾十里而已……就為了這指甲蓋大小的土地,便不顧兩國邦交、西夏百姓的命脈,這得吃多少腦殘片,才能補得回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