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實際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在五六年前,李渾就已經喪失了對大秦軍隊的主導權;老頭偏偏昏招迭出,先是任人唯親、后是識人不明,把原本已經不多的優勢,一點點葬送掉。
尤其是昭武末年的那場大戰,他看似高明的韜光隱晦,落在官兵眼里卻與‘縮頭烏龜’無異。一時間人心向背徹底逆轉,他已經分明落了下風!
一直拿不定主意的李太尉,終于無可奈何的選擇了造反——與其被秦家人慢慢勒死,還不如放手一搏,或可有翻盤的可能!
但這時已經太晚了,即使單憑武力,秦雷也能不太費勁的擺平他,更何況還有個算計他李家幾十年的老太后!以至于李太尉造反唯一的成效,就是拉了幾萬人和他一起共赴黃泉……
天佑元年四月十五日,沉默數天的天佑皇帝終于明詔天下,太尉李渾**陰謀篡國、武裝奪宮、逼死太后,陷傷朕體,其罪行滔天,前無古人,惡貫滿盈,后無來者,若無同黨,焉能猖狂若斯?非嚴懲不貸,不能震懾宵小!
今責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自審之后再問李氏謀逆一案,糾其同黨、明其惡行,告示天下、嚴懲不貸!以慰皇祖母在天之靈!以正我大秦立國之本!
~~~~~~~~~~~~~~~~~~~~~~~~~~~~~~~~~~~~~~~~~~~~~~
宛若陰霾滿天后的一聲驚雷,大秦朝有史以來最慘烈的腥風血雨開始了……
四月底,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完成自查,共查處逆黨成員一百七十九名,其中刑部尚書魏箏義以下全部官員赫然在列、大理寺卿周維公以下全部官員赫然在列!
以至于兩部最后剩下的官員,分別不足十人,最大的官也不過是個五品主事……
看官要問,這自查怎么成了自殺呢?當然不是自殺!因為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乃是唯一巍然不動的都察院眾御史。
先說一下都察院這地方的特別之處,這地方最大的特點就是窮。別人當官越當越富、他們卻越來越窮,跟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關——都察院是干什么的?專門糾察不法、彈劾貪瀆的,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權力了,所以沒法以權謀私。
那些地方向朝廷行賄的官員,更是對他們避之不及,能躲多遠就躲多遠,什么冰敬炭敬壓根就沒他們的份兒。
既沒法以權謀私,又沒人敢于孝敬,御史們便只能靠那點干巴巴的俸祿過日子,在物價奇高的京都城里,生活狀態可想而知。
再加上都察院只有告狀的本事,沒有審案的權力,在大秦官場世家林立、官官相護的情況下,不論多大的案件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衙門沒有一點討人喜歡的地方,所以素來為世家大族不喜,子弟皆避之不及。經年累月下來,除了左右都御使之外,竟然全是清一色的庶族出身,與其他部堂格格不入。
日子久了,連著兩位都御使大人,也被打上了異類的標簽,孤立于主流之外。
這樣一個異類的衙門,會遭到多少白眼、鄙夷、嘲諷、戲弄,可謂是罄竹難書,說來話長啊……
可以說,都察院心中這口惡氣,已經憋了太久!
為了改變局面,當年的‘二王’大人選擇了效忠弱勢中的太子,希望冒險賭一賭前程。一旦決定,便是十年如一日的忠心追隨,關鍵時刻的不離不棄,終于在經過漫長等待之后,等來了春天的腳步!
~~~~~~~~~~~~~~~~~~~~~~~~~~~~~~~~~~~~~~~~~~~~~~~~~
想想刑部魏大人和大理寺周大人在‘虎牢關審判’時的表現吧,你就會明白皇帝所謂三堂會審,不過是給都察院獨攬審判大權,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
天佑帝此舉可謂高明之極,因為他知道多年媳婦熬成婆的都察院,一定不會放過這個大出惡氣的機會,而且他們本來就與士族有著天生的矛盾,很容易就會變得你死我活!
在他的授權甚至是授意下,久旱甘霖的御史大人們,頓時變成了正義的化身、邪惡的克星,以除魔衛道為己任,以消滅一切反動勢力為最高綱要!一上來就把另外兩個主審的部門掀翻在地,抽筋扒皮,徹底廢掉了武功!‘
這只是一切的開始,徹底掌握抓捕、刑訊、審判、定罪一條龍的御史們,很快將審訊范圍擴大到六部九卿,于是名留青史的‘李渾案’拉開了序幕。事實證明,半道改行審案子的御史們雖然十分外行,卻充滿了激情。自始至終他們都只認準一個理,那就是‘打’!
既然認定了刑部和大理寺是李家的同黨,那他們定然還有其他的同黨。好吧,就把先下獄的死打一頓,打得老娘都認不出來再說。
那些平日里得罪過都察院的官員更是倒了血霉,將大秦朝的十八般酷刑一一嘗遍,不死也得落下永久殘廢……假公濟私向來是國人的最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