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二陛下目光如刀,面沉似水,一股森寒的氣壓瞬間籠罩整個政事堂。
皇帝陛下顯然壓抑著憤怒,政事堂內個人俱是心中一顫。
剛剛還激烈陳詞一副慷慨激昂狀的長孫無忌,立即換上一副毫無表情八風不動的面孔,輕撫了一下身上的官袍,施施然跪坐回地席之上。
就仿佛剛剛那個人根本就不是他長孫無忌,又或者所說的話只是替別人說的,與他自己毫無關聯,說完了,那也就沒事兒了……
安靜坐在一旁,將一切收歸眼底的馬周,不由得心中暗嘆。
都是老狐貍啊……
長孫無忌剛剛那般激烈,看起來無非是做個樣子,事后傳出去給長孫家的那些盟友看——瞧瞧,咱可是在陛下面前為大家伙的利益力爭一番,但是沒爭到,怨不得咱吧?
所以當皇帝發怒,他立即偃旗息鼓,乖乖的坐好,做回自己“忠心不貳”之臣子……
表態的結果更是令初次近距離接觸帝國中樞的馬周深感震驚,感嘆于自己到底還是欠缺了歷煉,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兩票贊成,兩票棄權,棄權的是長孫無忌和魏徵。
居然無人反對……
李二陛下顯然心中早有計較,這邊政事堂的意見剛剛拿出來,他立刻御筆欽準,當堂親手將奏折轉交給中書令岑文本。岑文本當即簽字批準,發往門下省審核。
說是發往門下省審核,其實只是在政事堂的案桌上轉了一圈兒而已,政事堂就在門下省……
門下省的大佬、侍中魏徵就坐在這兒呢,拿起毛筆在奏折上批了“核準”二字,命書佐將之送到值房正堂,制定圣旨,并且加蓋皇帝璽印。
若是不同意,則在奏折上批示“封駁”二字,而不是“核準”……
半盞茶時間,整個程序走完。
這就是政事堂的效率和程序,三省之間既有明確分工,又互相制衡。
中書省負責制定詔令詔書,是中樞決策機關;門下省負責審議中書省制訂的詔令詔書,是中樞審核機關;尚書省則負責貫徹由門下省審核通過的詔令詔書,是中樞執行機關。
《魏晉政柄·所歸條注》記載:“唐初,始合三省,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
《文獻通考·卷五十》也記載:“中書取旨,門下覆奏,尚書施行。”
這就是大唐貞觀年間最完整的行政結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