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戰國早期有名家對語義邏輯感興趣,道家對純理性領域有興趣,墨家對實驗驗證有興趣,是唯三有希望合流后發展到類似自然科學的流派,但是秦始皇之后,名家因為“無用、詭辯”而早夭,墨家因為“無君、犯禁”而被滅,道家因為“尚逍遙、崇自然”而被放逐。
法家賦予君主專制之力量,儒家掩蓋君主極權之暴虐,最得統治者青睞,故“儒皮法骨”生存得最好……
可以說,自古以來,在華夏這塊土地上,從來就沒有重視過數學。
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房俊也不知道,但他認為這不僅僅是儒家所壓制排斥這么簡單的原因,或許可以歸結為“沒有需要,就沒有發展”……
歷史上的儒學大師、國學大師滿坑滿谷,但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卻鳳毛麟角,能叫上名來的不過祖沖之等幾個人,還有幾個裝神弄鬼的煉丹家,抽冷子干了點與化學有關的活兒,此外簡直就是空白。
出現這種結果,跟封建社會的選才制度有關,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大家當然都爭先恐后地學習四書五經。
如果科舉考修腳,估計一定能涌現出一批修腳大師……
房俊敢于將算學加入到科舉考試的科目里,自然要打好腹稿應對詰難,儒家子弟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臭毛病可不是到了明清時期學了八股文之后才有的,只能說到那個時候越來越嚴重而已。
即便不能將算學作為科舉的主科之一,亦要將之添加進去,使得天下文人意識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
“請問魏公,未來的大唐,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房俊反守為攻。
魏徵沒料到房俊會反問他,略一沉吟,道:“自是忠君報國的青年俊彥。”
房俊似乎早已料到他會如此回答,笑著說道:“諸位如此在乎明經、進士等科,在下可以理解,都是孔圣門人嘛,舉賢不避親,誰都希望滿朝盡是志同道合之輩。可問題是,忠君報國的先提條件便是必須學習四書五經儒家典籍么?忠君報國的忠臣,便一定能治理好國家么?”
長孫無忌插嘴道:“學習四書五經不一定忠君報國,但是不學習四書五經,大抵都不知世間有忠君報國之事,所以,四書五經儒家典籍,方才是重中之重。至于算學,實屬小道,不值一提,賢侄應當分清主次,莫要誤入歧途才好。”
這老狐貍笑吟吟的,可是嘴里說出的話卻暗藏機鋒綿里藏針,只要房俊回答不當,便極有可能得罪天下所有的儒家子弟!
馬周笑而不語,看著房俊如何回答。
房玄齡則老神在在,低頭喝著茶水,似乎就沒打算說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