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除了上網(wǎng)找同好者,主要是向出版社的王編輯了解。
了解的越多,李石發(fā)現(xiàn)這個圈子似乎和傳統(tǒng)武術(shù)的圈子有相似性,都是兩極化,要么官味太濃,要么江湖味太重。
他便直接熄滅了主動去靠近圈子的念頭。
“反正咱不差錢,不求利,在如今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先自己玩自己的就挺好。”
“接下來,繼續(xù)按照以前的計劃走,一邊加深基本功,同時在創(chuàng)作中找到自己的風格;一邊通過如今的各種傳媒途徑,慢慢宣傳自己的書法,同時也是為書法普及做貢獻。”
“現(xiàn)在的重點,就是趕緊把那首詩寫成一幅滿意的作品來。”
李石的想法是好的,但創(chuàng)作上的事,太不好說了。
就好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傳聞王羲之酒醒之后,對涂改的痕跡不是很滿意,想再寫一版更好的,于是后面他又寫過很多次,但寫來寫去,終究都比不上他當時在聚會上所作的草稿版本。
李石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一直到七月五號,他把那首詩寫了不下于兩百遍,但終究沒有寫出一個讓自己特別滿意的版本。
總覺得這些作品,哪怕最好的一次,也還差一口氣。
他思考一番之后,決定還是借鑒張婧怡那種角色代入的方法試一試。
于是接下來兩天,他找張婧怡請教了很多。
這天下午,李石感覺不錯,于是來到書房的落地窗前坐好,撥通了張婧怡的電話,在她的輔助下進行心理建設。
接著又獨自品了一會明前龍井,看了一會窗外的風景,把心境調(diào)整到古井不波的狀態(tài)好,開始心理暗示,想象自己就是故事里的男主角,是自己經(jīng)歷了劇本里一切:
當初放棄初戀的美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名與利,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發(fā)現(xiàn)原本追求的東西,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反而是記憶深處那份少年時代的悸動,讓他越來越魂牽夢縈。
他越來越為當初的決定而感到后悔,對初戀的思念也日益加深,終于他抑制不住,回到曾經(jīng)的家鄉(xiāng),試圖去找尋夢中的那道倩影。
可物是人非,曾經(jīng)那個陪他練字的女孩,早已為人妻為人母,和另外一個男人過著幸福的日子。
酸楚不自覺涌上心頭。
李石心中郁郁,他入戲了,帶著滿腔的后悔,步履闌珊的來到書桌前,提筆寫道:
思君日日不自禁,心緒紛亂念起平。
……
擱筆,再看。
原本詩的內(nèi)容在情緒激蕩之下,修改了很多處,整首詩要表達的東西,都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之前的,更多的是思念與后悔,這一修改,多了幾分豁達……我本身的人生觀與故事里男主的終究不同,我比他要看的開,嗯,也更積極樂觀,畢竟咱所到之處,盡皆是陽光普照嘛。”
“這也算是借假修真了。”
李石赧然而樂,仔細看書法,又忍不住得意地哈哈大笑起來。
如果從章法技法來說,這幅字寫的不是特別完美,情緒之作,難免有些有些控筆失衡的地方,但正是如此,情感得到了表達,情緒得到了張揚。
“很好,真的很好!除了撲面而來的美感,也隱隱能感受到了一筆一劃所帶著的情緒。”
“韻、法、意,這幅字技法嫻熟,突出的是三分真情實意,放到歷史上,也足以堪入妙品之列了!”
李石感覺自己隱隱抓住什么,連忙把手機關(guān)掉。
坐在椅子上,注視著書桌上的書法,陷入思考:
“寫意,由情緒上升到意趣和情懷的表達。”
“這種表達,自然不能是無根之萍,要建立在技法的基礎上。”
“而一切的底線,是美。”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