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比斗-《晚唐》
第(2/3)頁
因為有了甲騎具裝的重裝鐵騎,也才使得馬槊這種破甲能力超強的武器成了騎戰第一武器。
一把馬槊的制作有著諸多的工序,槊桿取上等韌木的主干,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拿韌木以做弓用的柘木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細蔑用油反復浸泡。泡得不再變形了,不再開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后,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干數月。然后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粗,丈八長(注,此漢尺,唐尺一丈三尺八寸,合四米左右),外層再纏繞麻繩。待麻繩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干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桿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后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如此制造出來的槊,輕、韌、結實。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沖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時三年,并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所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志。
而自漢末以來至隋唐強大的世家門閥執政與領兵時期,唐朝的很多門閥,血統十分久遠,可追溯至漢,例如滎陽鄭氏門閥就是源自東漢鄭玄,趙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陽盧、太原王氏等中原五大門閥家族。隴西李閥可追溯到漢。因此槊這種威力強大但造價昂貴的武器,只能少數貴族裝配,而一般文人貴族、官僚,佩華麗的劍足以彰顯身份。只有需要領兵作戰的門閥貴族,才需要具有實戰性的騎兵武器,因此,槊與世家貴族出身的將領結合,成為其標志。
東漢官宦世家出身的曹操曾言,“吾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許多歷史上的名將,特別是兩晉南北朝的世家出身名將,基本上都是使槊高手。
槍,在隋唐之時,并非正式的騎戰武器,隋唐之時,將領騎戰非槊即矛。槍得到五代宋朝時,隨著槊的退出慢慢出現到戰場的風云中。
槊是由矛演變而來,但兩者的價值卻相差天壤之別。
馬槊的槊桿為復合柘木桿,是細柘桿浸泡油晾干后,用魚泡膠黏合而成。然后橫向纏繞麻繩,勒入槊桿,使橫向受力,再涂生漆,裹以葛布,成為一個整體槊桿。而且槊的設計上,槊的設計原理,首先考慮刺穿與破甲,馬槊的鋒刃是明顯的破甲棱,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刃之下,能夠一擊透心。在南北朝甲騎具裝的重裝鐵騎的這種一擊即破,非死即傷的猛烈對撞中,這種具有破甲特性的馬槊是必然的產物。
長矛多用硬桿原木,但這種原始木材桿,天然生長方向的原因,無法在同時多個方向的應力上有全面表現,因此中國古代的武器大師發明出復合桿。在物理結構上,多條均勻的桿黏合、再以繩筋橫向纏繞捆綁的方式,可以從結構力學角度來解釋,可以比任何的原始木材的天然受力方向,增加更多的不同方向受力能力。
制作一把馬槊所用的材料夠制作最好的柘木強弓三十把,而馬槊的成功率還只有四成,一把馬槊的制作材料就高達七十五把柘木弓用料。而一張柘木弓制作需要三年,價值五千文錢,折算一下,一支馬槊最低也值三百七十貫。
三十七萬錢一把的槊,還只是最普通的馬槊。如果是由名家打造,則更加珍貴,往往是普通槊的十倍不止,一把槊價值百金,千金都有。對于一名武將來說,擁有一匹好的戰馬是可以期待的,但是擁有一把名家出品的馬槊或者只是一把普通的馬槊,都是一件難以豈及的夢。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玉树县|
康平县|
南木林县|
东至县|
津市市|
洛南县|
祁阳县|
景洪市|
中超|
柳河县|
邵阳县|
平安县|
昌吉市|
瓮安县|
香港|
四子王旗|
绥化市|
东乌珠穆沁旗|
白玉县|
赤峰市|
凤山市|
靖西县|
长泰县|
合阳县|
沾益县|
枣庄市|
格尔木市|
衡山县|
SHOW|
新安县|
台南县|
衡南县|
巴青县|
老河口市|
陵水|
板桥市|
安吉县|
宣威市|
隆德县|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