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福報-《新書》
第(2/3)頁
若想得百畝以上,那得士吏、軍候級別,對他們來說,可望而不可及。
豬突豨勇一千余人瓜分了四萬七千畝土地,還剩下一萬畝沒分,作為公田留著,平素士卒們得在公田上屯田,他們自己的地,則交給昔日依附于李氏的佃農來種。
“總不能將彼輩全驅趕了,讓他們淪為流民吧?”
眾人頷首,覺得是這個道理,他們主業還是當兵,沒太多工夫料理田地。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第五倫還打算給佃農們減租,甚至將這些占了人口大部分的佃戶,視為新的兵源:渴望土地的,又何止流民呢?
門下循行帶著士卒們抵達里閭旁,讓鄉吏將準備好的木制契約取出來,按照名字一一分發給眾人。
田契一式三份:魏成郡府、屯田校尉萬脩、士卒自己各一。
眾人像寶貝一般捧著田契,翻來覆去看。他們大多不識字,還得請士吏或門下循行一個字一個字念給他們聽,雖然內容大同小異。
上面寫了他們各自的田界及數量,還宣布,這些土地不允許買賣,倘若士卒戰死了,沒有父母子女繼承,就會被收為公田。
眾人了然:“所以當務之急,是要趕緊找當地女子成婚啊。”
聽著聽著,秦禾厚實的嘴唇露出了難掩的笑。
得了契約后,他們也不急著走,而是結伴走到田畝當中,相互幫忙找到自己的土地,跺一跺踩踩,亦或是邁著腳步,將屬于自己的區域一步步走完,走完了再重走一遍,像極了耕地的老牛。
而秦禾則盤腿坐了下來,愣愣地看著頭頂的日頭和白云發呆。
秦禾忽然想起了自己那給人做了一輩子佃農,一生都在耕耘別家土地,累得腰再也直不起來的父親。
想起他曾說過,自家在幾代人前,也是有地的。
坐著坐著,他甚至整個人躺在厚實的土地上,深呼吸嗅著那城里人覺得臭,而他覺得香的泥土味,雙手深深扣進地里,有淚水從眼中流出,滑落到泥土中。
這一刻,在壯丁營地里的生不如死,在邊塞時凍掉的小拇指,趕赴魏地磨出的老繭和水泡,還有作戰時利刃迎面而來的恐懼,這一切付出,似乎都值了!
“父,我家從此以后,又有地了!”
眾人在田地里耽擱了太久時間,門下循行最后不耐煩地催促他們上來,和鄉吏一起,將五十多個本地農夫介紹給了他們,讓新地主和佃農打個照面,他們的往來,也就僅限于此了,屯田校尉的官吏,以及第五倫在武安縣組建的新官府會包辦收租等事。
秦禾也就此見到了給自己種地的佃農,一個頭上裹著青幘的褐臉老農。
秦禾不像一些袍澤那般,做了小地主后趾高氣揚,還記著自家也是過過苦日子的,恭敬地朝老農行了軍禮。
“我叫秦禾。”
關中話,身在魏地的褐臉老農當然沒聽清楚,只板著臉,不屑地看著秦禾與他的袍澤兄弟,最后拗不過官吏在場,只隨便一拱手道:“武安民。”
……
武安是復姓,據說亦是李牧的后人,也有說法,說他們是秦武安君白起的后人。
武安民傾向于前者,在做著李氏佃農那段時日,他對這份淵源是頗為自豪的,將其作為炫耀的談資。
“許多代人前,我家也姓李,和李公是親戚呢!”
雖然,現在已經淪為佃農,耕豪民之田,租稅什五,日子過得也不好,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但武安民卻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甚至還對東家頗為感激:“若是沒有李公兄弟憐愛,吾等連這幾十畝地都沒得種,只能做流民,餓死溝壑中!”
所以他賣力種地,雞鳴就起來干活,不為自己多得點糧食,只為對得起東家,用后世的話說,這就是福報啊!
而與甿隸們做活休憩之余,武安民甚至會指點著周邊廣袤的田疇,自豪地告訴他們:“從這到那,上萬畝地,都是李公家的!”
雖然李能兄弟從來沒正眼瞧過他一下,甚至都不知道幾千名佃農中有這樣一位存在,但不妨礙武安民早晚都將自己的血統、東家的恩情掛在嘴邊,每逢節慶,就朝李氏塢堡方向稽首磕頭,心懷感恩。
直到李家轟然倒塌,被第五倫攆跑。
武安民的世界也幾乎塌了,若非兒子攔著,從來沒受過李家恩惠的他,差點就要一個人拎著草叉去追隨李氏跑到趙地去,好說歹說才留了下來。
“也對,我要為李公,守住這片田疇,等他回來啊!”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育儿|
镇巴县|
开鲁县|
巴马|
凤山县|
波密县|
双鸭山市|
商南县|
安国市|
扎兰屯市|
吉安市|
章丘市|
姚安县|
长春市|
新沂市|
建平县|
汶上县|
丁青县|
山东|
湾仔区|
专栏|
大英县|
上林县|
扎囊县|
乐业县|
东阿县|
满洲里市|
平利县|
新乡县|
安庆市|
高台县|
罗平县|
监利县|
宝清县|
南涧|
温泉县|
都昌县|
吕梁市|
蒙城县|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