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降奴服于-《新書》
第(3/3)頁
“我只是順便一問,宣翁在郡北生活日久,可否與我好好說說,關于緣邊流民南逃之事?”
……
八月初時,第五倫已經結束了他的郡北之行,回到列尉郡首府長陵城中。
而當張湛問起他此行見聞時,第五倫便將自己擔憂說了出來。
“渙縣(漢翟道縣)、修令縣、漆墻縣(漢漆垣縣)僻處一隅,與增山郡(上郡)、威戎郡(北地郡)相鄰,人口稀少,土地貧瘠。我奉郡君之命巡視,竟看到有緣邊流民從北方南逃,據當地人說,已經持續數月,人數不少,絕非孤例?!?
“邊民又開始南下了?”張湛一驚,此事地方縣鄉一個字都沒上報,若非第五倫親眼所見,他都有些難以相信。
而之所以說“又”,是因為類似的場景,幾年前曾出現過。
且說,北方匈奴自從漢宣帝之后,就成了大漢名義上的賓屬,呼韓邪等幾位單于還親自到長安朝覲漢家天子,接受漢官印章,邊塞維持了一甲子和平。
直到王莽代漢,決定收回舊印,并降低匈奴的規格等級,讓他們不再作為賓客,而是臣子。這之后王莽改名上癮,決定內外平等,也給匈奴單于改個名:改成“降奴服于”。
加上在西域的糾葛,匈奴單于終于和中原決裂,表示只認劉家皇帝,你王莽算什么東西?南北再起戰火,已經幾代人沒打過仗的邊塞,再度有了匈奴人劫掠的馬隊,連破兩郡,斬主官頭顱而去。
別的不說,王莽對外態度極度強硬,立刻向匈奴宣戰,募集大軍三十萬人,分給十二將軍統領,分道并進,討伐胡虜。
張湛感慨道:“說是討伐,可其實十二路大軍并未出塞,只是抵達緣邊諸郡駐扎下來,提防匈奴侵擾?!?
匈奴內部其實也不穩定,又對被漢兵蹂躪的記憶深刻,見新軍人多,暫時不敢南下,可新朝二三十萬大軍就這樣常駐邊疆。
這是朝廷財政最大的開銷,王莽也曾撐不住想撤軍,可大軍一走,匈奴人又卷土重來,王莽覺得臉上無光,便駐軍如故。
第五倫道:“如此多人,邊塞恐怕不能供給其衣食吧?”
張湛道:“然也,全從關中周轉糧食自是不夠,吃穿都要仰仗當地。并州、幽州本就不富裕,如今卻要供養如此多人馬,糧倉耗盡,百姓疲敝。再加上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各路將軍不能約束士卒,以至滋擾日盛,邊民苦不堪言?!?
“加上天鳳元年緣邊大饑,人相食,谷物貴于關中,邊民逃兵幾千人成群結隊為盜賊。雖然被朝廷派兵鎮壓,但仍有人轉到南方各郡求活。我列尉郡也來了不少,豪右乘機將他們收為奴婢,于是朝廷又下令,禁吏民敢挾邊民者棄市,抓到常常打回原籍。”
這是天鳳元年、二年時發生的事,之后匈奴和新朝關系有所恢復,仗暫時不打了,長城一線的駐軍也相繼征還。如今數載過去,來自北邊的流民再次涌現,這意味著什么?
張湛有些疑慮:“去歲匈奴單于去世,其弟左賢王繼位,今年還派人來長安進貢請求和親,按理說兩國應不會交戰才對?!?
第五倫道:“下吏在三個縣都審問過逃難的邊民,只說是農田荒蕪歉收,活不下去才不得已南下。但彼輩能跨越千里跑到列尉邊上,可想而知,在上郡、北地被攔截下的恐怕更多,長此以往,恐成隱患啊!”
若是源頭不止住,這些邊塞流民,將成為本郡豪強、自耕農外,一股外來的新力量……
對此,第五倫其實是暗喜的,直接請命道:“與其任其四散流竄,或被豪強收納,不如由官府出面,將流民安置在郡北數縣開荒,讓他們有條活路。二來還能增加郡中戶口,也算兩全其美的良政。下吏身為戶曹掾,管著戶籍田宅之事,不若讓我替郡君分憂!”
第五倫很想拿下此事,奈何張湛卻沒放心上:“這等小事,一督郵足矣勝任,何必伯魚親去?”
“更何況,郡中還有樁更要緊的大事,非你不可!”
張子孝笑道:“我想在秋收之后,將汝家的良政諸如義倉、義錢等事,在全郡推而廣之!就由伯魚來主持!”
……
ps:求推薦票。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依安县|
额尔古纳市|
汶上县|
措美县|
喜德县|
囊谦县|
策勒县|
阳东县|
康平县|
西畴县|
巫溪县|
嘉善县|
和政县|
浙江省|
毕节市|
南陵县|
天水市|
大安市|
靖安县|
正定县|
漳州市|
邻水|
滦南县|
阿拉善右旗|
西乌珠穆沁旗|
海丰县|
微山县|
盐城市|
慈利县|
南岸区|
南雄市|
万山特区|
奈曼旗|
驻马店市|
澄江县|
安新县|
榆中县|
革吉县|
双流县|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