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鄉試第一場-《我,孫山,科舉》
第(3/3)頁
孫山想了想,這一道表面看起來是講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實際突出最后的那一句------“各得其所”。
如何做到“各得其所”?
《素書*原始》中: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所謂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注日: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于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
可見所謂的“德”,就是“得”。
就是使廣大民眾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盡其材,使世間的萬事萬物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滿足自己的愿望,而絕對不是據為己有的意思。
孫山想得滿頭大汗。
從《易經》的一段話,抓住題目所要表達的中心----“各得其所”。
再給“各得其所”注釋引出的參考書《素書》。
最后從“各得其所”中再次抓住重點“得”-----引出“德”亦做“得”,最后才能得到最想要表達的意思。
題目出自《易經》表面講貿易,其實講“德”,跟原來商貿活動一點關系都沒有。
孫山情不自禁地想,試題不僅考對《四書五經》的熟練程度,更要考平時擴展的閱讀范圍。
鄉試跟前世高考根本不是一個范疇,不是一個難度。
鄉試的表面范圍很窄,實際很寬,或者可以說沒有范圍。
高考還能有個參考范圍讓你參考。
孫山想出了題目的中心思想后,便開始做題。
夜靜人深時,總算把這道《周易》題做完。
孫山再次摸了摸額頭的汗水加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趕緊收拾好東西,毫無形象地躺板板,忍著惡臭,呼呼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