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空間里竹樓的那些書,之前謝知還沒有特別認真分過類,但自從開始建設寨子后,她每晚有時間就將書分類。 若非在空間里可以隔空取物,這十萬本書早就把她累死了。 一本32開、500頁的書體積只有568立方厘米,也就是說,所有書堆疊在地上的話,一立方米的空間可以放1760冊這樣的書。 竹樓一層約有兩百多平米,層高三米,共有兩層,十萬本書放著空間也不算擁擠,但謝知找書若不好好分類的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她把如今能幫寨子里建設的書分為農業與食品類、建筑類、武器與訓練類、礦物利用類、醫藥急救類、生存技巧類和維修制造類,這些全部放在書架上,方便她隨時取用。 她把記錄了制鹽法的書取出來后,就喝了幾口靈泉水,好讓身體達到最佳狀態,能過目不忘的同時更好理解書里的內容。 制粗鹽、精鹽都不是什么困難工藝,每種鹽類的制鹽方法也都一樣,他們寨子里現在工藝完全能實現。 把書看了兩遍,細節也都記下后,謝知才出了空間。 她選的是最簡單的兩種辦法,想要制粗鹽,只需要建個鹽池,把鹽水引進去用太陽曬成鹵水就行了,要想制精鹽,則需要多幾道清水洗粗鹽的工序來帶走粗鹽中的雜質。 而且按照古人的吃法,巖鹽其實可以不用加工就能拿來吃。 “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便是當下百姓吃巖鹽的法子。 也就是說,他們要是不想那么麻煩,直接挖鹽礦去賣就得了。 不過坐擁鹽礦,謝知自然還是希望寨子里的人能吃上更健康干凈的精制鹽,而且他們需要的工程量最大的準備工作也就是建一個池子而已。 之后的工作就是賣鹽的時候得小心,不能被朝廷的人給抓了。 至于制鹽的工作,不算累,交給如今新進寨子的難民們就行。 如今寨子里的偵察兵源源不斷從寨子外帶新難民過來,也陸續帶回來幾百人了。 久安那邊誆不了難民進礦場,還不知道現在是什么反應。 謝知暗自思索著,忙出了空間去找許青松建鹽池的事了。 …… 煤礦礦山外,匯聚著一大群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