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張元慶連環追問:“咱們招商引資工作,是怎么走出去、怎么引進來、怎么留得住的。” 揚榮額頭已經有些冷汗了,張元慶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問得問題都是青水鎮比較薄弱的地方。他有一些說法,被他這么一戳,就有些站不住了。 在一問一答之中,已經暴露出青水鎮之所以是經濟排名第一的鎮子,主要的原因就是底子好。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有幾任領導做的不錯,打下了厚實的家底。 正因為發展起來了,縣里面就會向青水鎮傾斜。像是修橋補路什么的,都會青水鎮優先。后面青水鎮自然而然就成了跳板,一些即將提拔的領導,放在這里待一屆就能夠提拔。 彭泰來、鮑勇都在青水鎮待過的,這個鎮子號稱是常溪縣的黃埔軍校,縣干部的搖籃。 在這種走馬觀花之下,真正有想法在這個基礎上做出一番事業的人很少。大多數都是想要守著,靜靜等著提拔。 俞紅豐這個鎮委書記應該也是這個想法,基本上沒有什么建樹。這些事情是隱瞞不住的,哪怕揚榮的水平不錯,也不能無中生有。 期間好在其他鎮領導救援,才讓揚榮勉強應付了下來。 張元慶也沒有窮追猛打,問完一連串的問題之后,他轉而面向那些企業家:“剛剛揚鎮長做了不錯的發言,讓我們對青水鎮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暢所欲言,談談青水鎮有什么優秀經驗,大家在青水鎮經商的感受以及青水鎮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里的企業家,所謂的企業,有的就是作坊式的工廠。就是一個樓房,樓下是工廠,樓上是睡覺的地方。 這種企業家,在政府面前自然直不起腰來,體量太小了。所以說話的時候,有些唯唯諾諾的。一看這個場合,立刻都說鎮領導關心厚愛,大家發展的都不錯。 張元慶饒有興致地問他們:“既然發展得不錯,應該營業收入連年增長的吧。你們現在每年大概增長多少?” 被問到的小老板,臉上有些尷尬:“這幾年行情不好,所以大家的生意都有點難。” 張元慶煞有介事的點了點頭:“這幾年的行情確實不好,尤其口罩這幾年,大家都承受了不少壓力。在這幾年,鎮政府有沒有一些政策性的幫扶,讓你們獲利,開展了哪些實際幫扶。” 這么一問,大家又是不知道怎么說了。到哪有什么幫扶啊,反倒是找他們打了秋風。這個話,他們是心里想但是不敢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