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璩居然會拒絕接受天子之位。 而且,他這和那種禮儀制度中的“三辭三讓”還不一樣,他這是真的不想當皇帝。 張去為把消息傳回垂拱殿后,一時間兩宮和眾大臣都傻眼了。 皇帝的候選人一共就這么兩個,一個堅決不肯當,那還能怎么辦? 吳皇后和趙璩最親近,如果可能,她當然希望由自己撫養長大的趙璩登基。 但是趙璩不肯,這也沒有他強迫的道理,難不成搞一個“黃袍加身”? 吳皇后了解這個養子的脾氣,他既不肯,那就沒得勸了。 況且,公允地講,她也覺得趙瑗更合適。 兩宮和眾大臣又簡單磋商了一下,就一個候選人了,其實也沒什么好商量的,便叫張去為再去請趙瑗來垂拱殿了。 張去為到了皇儀殿,畢恭畢敬地請普安郡王赴垂拱殿面見兩宮、宰執和六部尚書。 等趙瑗到了垂拱殿,眾大臣便請他上座,齊齊拜倒,口稱官家。 自此,確立了南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皇帝既立,就要為大行皇帝定廟號,為兩宮立名份,以繼任者身份為大行皇帝治喪。 韋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吳皇后被尊為皇太后,而恩平郡王趙璩,則被冊封為晉王。 其實,只要先把宮里的名份確定下來,就可以為大行皇帝治喪守孝了。 登基大典是要等到守孝結束的。 一方面,這是送舊立新的禮制。 二來也是因為,新君登基有一套很隆重、很繁瑣的程序,不是三天兩天就能準備好的。 因此新君靈前即位后,先以皇帝的身份主持國事,執掌了權柄。 但是要等他給大行皇帝治喪完畢,新君登基大典準備好了,才能正式登基。 一些相關的皇室人員的提拔、想要任命的大臣,完全可以在登基大典上頒布任命,這也算是一種君臣同喜。 可是,趙瑗對恩平郡王趙璩的冊封,有種迫不及待的味道。 趙璩和趙瑗兩兄弟以前故作不合,私下里感情卻很好。 那時趙璩就不只一次對趙瑗說過,他不爭皇位。 即便如此,趙瑗也沒有想到,當皇位真的送到趙璩面前,他只需要點點頭的時候,他竟連片刻的猶豫都沒有,當真堅決辭受了。 如今趙瑗已經稱帝,對自己這個“親兄弟”自然要投桃報李。 皇帝的兄弟當受封一字王,也就是親王。 一字王的王號里邊,以“晉、秦、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 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四個國家。 這四大封號之中,又以“晉”最為尊貴。 四大尊號往下,就是第二梯隊的“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 趙瑗封趙璩為晉王,這就是把最尊貴的王爵封號給了他。 此前,大宋第二代皇帝趙光義也曾領受過這個封號。 不過,這個王爵封號沒有世襲下來,那就可以再拿來封予別人。 唐朝時候,秦王這個封號,也是曾被反復利用過的。 畢竟,王爵封號一共也就那么幾個。 如果僅是一個尊貴的封號,也還沒有什么。 但是趙瑗在旨意上,還特別申明:晉王趙璩一應王儀鹵簿,均比照天子而行。 這就不僅是“一字王”,而且是“并肩王”了。 “一字并肩王”,歷史上并不曾有過這樣一個稱呼。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