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只要橘子不掉地上,那么拋橘子的游戲就可以持續玩下去,一直循環,雖然這是理想狀態。 由這個問題繼續引申下去,貨幣對于經濟到底有沒有推動作用? 答案是既有又沒有,還是看拋橘子這個例子。 假設左手右手拿著的都是橘子,而拋在中間的都是球。這符合交易狀態,貨幣只是“代餐”。 那么無論加入多少個球,手里其實都只有兩個橘子。 以絕對數量來看,橘子并沒有變多。這便是很多人認為貨幣的增加,對于經濟發展沒有影響的原因,社會流通的貨物總量并沒有增加。 但是換個角度看,橘子在手里的次數,是不是變多了?也就是說,換手的頻率,是不是變高了? 把換橘子的游戲變成生產和消費的概念。每一次交換,就發生了一次生產和消費,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與生產的次數變多了? 這個就是藏在貨幣里面的“時間屬性”,自從交易開始,那么交易里面就有個隱藏變量交易頻率。 交易頻率對于生產生活有沒有重大影響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