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反倒是那些數量龐大的濁流官名稱,已經絕大部分遺失,而且并未記載在典籍中,只有依靠后世近現代考古,才逐漸發掘出了一部分。 這些人常常做著非常具體又技術性的工作,依附于刺史或者節度使。一旦刺史調任,那么這些人就會馬上失業。他們是官有品級,卻又被清流官員所鄙夷和排斥。 高適前期就是在這樣的官職中輪轉,不知道擔任過多少任官職,反正長安的那些貴人們也不怎么在意。 高適有詩才,開元二十三年開始考科舉,不過顯而易見的,他不可能考上。這個就跟本書主角方重勇,將來躺著考科舉都能考上的原因完全一樣。 那時候,一個人的出身,就已然決定了他的前途。徒勞的努力,或許老天能看到,但不一定能改變命運。 出身決定命運,手腕影響格局,就這么現實啊。 我特別鄙視那種唐代歷史小說,主角沒有出身就能靠自己的能力往上爬。這個時代的嚴苛與刻薄,遠遠超過了后人們的想象。 說得更殘酷一點,貴人家中的奴仆,就算他推石磨已經推到石磨冒煙,磨出來的面粉堆積如山。即便這樣的努力,能改變他作為奴仆的命運么?大概是不能的吧。 那時候的人看待這件事習以為常,在我們這些后輩們看來,其實過于殘酷了。 方重勇就像是在高鐵上跑步,而高適則是靠自己的雙腿去跑,結果是注定了的。 他是河北人,河北世家出身,有這一條就夠了。 接下來的時間一直到天寶八載,高適都在不斷的拓展人脈,往長安的圈子里面擠,只是沒鬧出什么動靜。 一直到這一年,睢陽太守張九皋舉薦高適為有道科,三伏至長安,授封丘尉。 縣尉是士子們走清流官的起點,當然,是比較差的起點。白居易入仕時的“校書郎”才是高起點,京官清貴,事情少假期多還不會被懲罰,算是士族階層的保留地,他們嚴密控制了校書郎職務的分發。 當然,高適這才算真正的入仕為官了,只是起點低,被鄙視(不好理解的話,看做撿貴人丟骨頭的野狗就好懂了),管的都是“俗物”。 對政局與時局有著敏銳觀察的高適,辭官回長安,去河西幕府尋找機會,并受到哥舒翰的賞識。 話說回來,倒騰來倒騰去,其實高適一直都在圈外原地打轉。統治階層的核心,他從來不曾觸碰過,甚至連路都沒摸到。 殘酷吧。 高適的命運轉折,來自安史之亂。 沒錯,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他這輩子也就那樣了,絕不可能有什么機會,一絲一毫都不會有。 高適開始了他的政治投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