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蘇七的過去(三)-《江湖有信》
第(2/3)頁
這些人是江湖上都有些名氣的,至少在忍縣是大名鼎鼎,今天蘇七第一次主持論政大會,都來捧場,給蘇七不小的面子。
李瑤就是劉斌帶進來的。
上首的蘇七作為活動主持人,才學上是早就得到在場的人認可的。
“……蘇姑娘的道家思想,是針對個人而言是非常好的,天人合一,追求自然,探索天道,我是認同的。但是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對于治國、開疆辟土是毫無用處的。”李瑤開始侃侃而談,說得直接而淺白。
蘇七微微一笑:“請李先生賜教!”
“賜教不敢,對于當前巴國來說,無為而治根本不可能,我們看看周邊相鄰的國家,楚國地大物博、曾經的中原霸主,人口千萬,擁兵百萬,我國與他素來摩擦不斷……秦國自從商鞅開始變法以后,國力強盛,雖然地勢偏僻,人口還沒我國多,但是他們常年生活在苦寒之地,卻民風彪悍,能吃苦耐勞,在變法之后,又有了晉升之道,更堅定了他們在戰場的決定,斬人頭,論功績,是秦國能在夾縫中生存下來的基礎……蜀國現在雖然一直跟我們和平相處,但是如果我們不能自強,終究有一天會和我們刀兵相見……這些是我們要重視的。周邊大大小小的國家,如陳國、允國等笑國家,雖然人少地窄,但是也不容小視,他們也在為生存而戰……”說到這里,李瑤環顧四周,有人在思索,有人在點頭,還有人覺得危言聳聽。
“李先生說得很對,這是現狀,百十年來就是如此,我想這個情況還將繼續下去。周邊環境如此,我們巴國歷史也是悠久,民風也是彪悍,商業也算發達,井鹽也把控著周邊國家的命脈……如此,方某認為,我們巴國應該重視啟智,讓更多的人讀書,明事理,選擇好的方法讓國家國富民強,孔子曾經說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運用儒家思想,讀書的人多了,國家自然強大,周邊的諸侯國必定誠服如斯,絕不敢對我們巴國虎視眈眈。”方家書宛的方御劍侃侃而談。肯定了現狀,強調了巴國要想強大,必須要培養讀書人,集讀書人的智慧,感化教化周邊的諸侯國。
蘇七對著方御劍笑了笑,微微點頭,覺得他說得不錯,教化育人跟天道合一還是有些相通的。
方御劍30多歲,干瘦略矮,寒門子弟出生,后投到方家門下,一直沒得到重用,只是在方家的內部學堂教授方家子弟。作為讀書人,他喜歡與人結交,經常出入大大小小的論政集會中,不管對方是誰,他都會起來駁斥。在方家的不如意,現在想來也許是為了引人注意,求得一個出路,也許是現在他的學說沒得到認可,一直以來都沒得到別人的賞識,十幾年過去了,也沒得到能出仕的機會。
“方先生,某認為,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現在危機四伏,道家、儒家都不是現在巴國需要的。現在我們巴國應該是強兵,只要我們兵強馬壯,才能守護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家人,就說我們忍縣,你看看燈火輝煌、生意興隆,人民安居樂業,靠的什么?靠的是我們子弟兵在前線擋住了敵人的侵略,是他們用生命,鮮血,為我們打造了穩固的后方。前年楚國出兵五萬,如果不是我們巴幔子巴將軍擋住楚國進攻,我們能在這里侃侃而談嗎?”李瑤搖了搖頭,全國各地,每年到處烽火四起,儒家想法是好的,周邊國家能給你時間?
巴幔子是現在巴國的戰神,先后經歷二十余戰,多數以勝利告終,就因為他的存在,周邊戰亂較少了。
看來,李瑤推崇的是兵家,有實力才有說話的權利。蘇七如是想道。
這是,“諫政堂”的門開了一條縫,一個軍士悄悄的走到李瑤的身邊,對他說了幾句話。
李瑤站起身來,舉杯對各位告罪道:“各位,不好意思,某有公事需去處理,先干為敬,我們下次再聚,告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