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種子出苗率低,還容易被麻雀田鼠偷吃。 二來因為幽州天冷,為不錯過春耕,先育苗,等天一暖,苗長到三、五寸,再插秧種植。 即不會錯過節氣春耕,且苗根粗壯,長勢會比播種的強上數倍,這收成自然也就高了。 不過百姓們看著現在像草芽一樣的小苗,還是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有些懷疑凌王妃的話。 這樣的小苗能長大?看著就很羸弱,別到時候長得又細又長,卻不打穗,不光白白浪費種子,還誤了一年收成。 沈冬素只管講解,至于他們信不信,且等時間來證明。 專門移栽秧苗的叫秧底,這片田要耕的特別細膩,一塊粗土疙瘩都不能有。 還得肥,草塘提前窖的黑泥底肥,勻勻地撒一遍。還要撒防蟲劑,這年頭還沒有專門殺蟲的藥劑。 沈冬素特地為秧苗自己煉制了一些,植物殺蟲劑,就為保這批作為教科書用的秧苗長勢好。 聽到凌王妃去試驗田干農活,很多人都跑來圍觀,有些貴女也來了。 她們開始對凌王妃是鄙視的,堂堂王妃,穿著麻布草鞋,跟農夫一樣下到臟臭的田里干農活。 真是丟盡貴族的臉! 但很快,看著凌王妃向教她們醫護知識一樣,教導百姓怎么育苗,怎么控水控肥。 百姓們聽的認真,她們的表情也漸漸由鄙視變成佩服。 怪不得凌王妃在幽州得民心,她不是在表演作秀,是真的在幫百姓。 很快,接到消息的凌王也來了,貴女們沒從凌王臉上看到嫌棄,反而是與有榮焉。 好像凌王妃做的事,對他來說,是極驕傲的一樣。 貴女們再一次呆住,同時也確定了一點,那就是別想走勾引凌王這條路了。 凌王的喜好,跟別的勛貴差別太大。 同時,也不知為何,看著那茁壯成長的秧苗,看著欣欣向榮,熱火朝天的幽州城。 貴女們漸漸覺得,生活在這里,也是能接受的。 秧苗從油布棚移栽完成之后,每天往秧底跟的人流量,高達萬人。 沈冬素開玩笑說,把秧底圈起來,收門票,看一回就收一文錢,賺的錢夠再開個軍工糧坊了。 那秧苗長勢極喜人,真是迎風就長,一天一個樣。漸漸的百姓開始信服,這個育苗法是能行的。 轉眼到了三月,離凌墨蕭遠怔的時間越近,沈冬素就越焦慮。 同時,三月凌墨蕭正式開放官道,幽州附近的幾個州城,官員、士族們的折子或信件,雪花一樣飛向長安。 大半都是狀告凌王的,可以想像,一個月后,長安城會轟動成什么樣。 進入三月,沈冬素又要了一片試驗地,種稻是要水田,這回她要的軍囤地,是種棉花。 她以前都不知道,原來大夏并沒有廣泛種植棉花。 仔細回憶一下,前世的歷史上,好像也是明朝才開始大規模種棉的。 以前棉花只是勛貴士族少量種植,甚至還曾是花園里的觀賞花。 北地極寒,光靠她跟朝廷哭窮,或是跟姜家做生意,來解決保暖問題,總是心中沒底氣的。 這基本的生存物資,糧食、暖衣、燃料,還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好。 她跟姜家買了一批棉種,正式在軍囤地大規模種棉花。 凌墨蕭出征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她多想兩人朝夕相處一段時間,他這一走,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都可能不回來。 可惜兩口子都是勞累命,她成天往地里跑,指導棉花種植,還和李念魚一起改良農具,都曬黑了。 回王府也閑不下來,晚上兩口子躺到床上的時候,都快子時了。 凌墨蕭憐惜她辛苦,不忍在床上讓她再累著,可食髓知味,軟玉在懷,他又豈能忍得住? 只是少換幾個姿勢而已…… 這個三月唯一安慰沈冬素的事,就是老家的來信,同時還送了十幾車禮物。 當然,禮物大多是劉管家以沈爺爺名義送的,不過沈家人和親戚給的禮物也不少。 三月姜家的海船到基地,沈林鐘忙得飛起,她直接讓人把家里送的禮物送到基地。 在把信也送過去之前,她當然要先自己看一遍。 結果這一看,讓她多日的焦慮煩躁一掃而光。 先是沈爺爺說好消息,去年大豐收,藕塘和田地都豐收,魚和鴨也增產了。 家里又多蓋了兩個作坊,一個是藕粉作坊,一個是鴨蛋作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