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管家對王妃總是格外有耐心,現在看來,王妃確實在長安學到很多東西,但還是不夠。 笑著解釋道:“送不到的,半路就會被太子黨截下。無圣旨,從封地送物資到邊關,是不合規矩的。” “以王妃的名義帶過去則大不同,這是王妃的私物,朝廷無權查封。” 這下沈冬素明白了,她帶去,就是她的嫁妝。這個時代對女人的嫁妝還是很保護的。 哪怕是抄家,也不會抄女人的嫁妝。 再說,邊關那么苦寒,凌王妃去邊關多帶些物資,誰也不會有異議。 明白了關鍵所在,沈冬素又覺得這二十輛馬車的物資太少了,早知道就讓姜氏走海上,給她送幾船的物資過去。 可惜幽州的海港早就廢除了,暫時沒法用。等她過去,先開海港,能從海上通商,就不愁物資了。 等她回到沈家,看到沈爺爺幾個也在給她打包行禮,一樣是拿馬車裝著。 沈爺爺沒寫單子,一樣樣指給她看:“這三麻袋是風干的臘肉臘鴨、臘魚,煮之前先泡上一個時辰?!? “這三麻袋是糍粑,這個小口袋里的也是糍粑,阿爺都切好小塊了,你愛吃烤糍粑,路上餓了,摸出來就能烤?!? “這兩壇子是甜酒,這兩壇子是紅糖塊,阿爺也切成了小塊,煮甜酒的時候取一塊擱進去就行了。” “這一麻袋是曬好的紅棗,能煮茶煮粥,路上饞了就直接摸著吃,甜著呢。” “靠里面的幾個壇子,放的是炸的魚塊、泥鰍、丸子、酥肉,拿鍋一燉隨便切點白菜擱點粉絲,就是一盆大菜。” “頂上那幾大麻袋都是粉絲,這是給你路上吃的,你娘另裝了十幾大袋子,擱后面那輛馬車上,是到幽州吃的?!? “還有啥來著,對了,那幾個瓷壇,有一壇是咱們自個茶園的綠茶,另一壇是炒好的牛油炒面。” “那一年你炒了一壇子,都說好吃,這是大麥炒的?!? “另外兩壇是咸鴨蛋,阿爺挑大個的給你裝的,佐粥最香了。” “看廊下,柿餅、活黃鱔、紅薯干,我都裝好了,你哥非說不讓帶,說幽州也有?!? “冬素你說要不要?要我立即來裝,挪挪就有位置了?!? …… 沈爺爺一樣樣地指著介紹,沈冬素含笑聽著,不知為何,鼻子酸酸的,嗓子癢癢的。 她甚至不敢開口回應,生怕一開口,眼淚就先出來了。 憑她現在的身份地位,一路到哪個州城,官員也是好吃好喝的招待,哪里會缺吃的。 但沈爺爺他們,就是擔心她吃不飽一樣,可勁地裝食物。 這里的每一樣,滿滿的,都是親人對離家孩子的愛?。? 在這個底層人民還處于,努力吃飽飯的時代。農村長輩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塞食物。 仔細想想,后世也一樣,那些在外打拼的人,過年回家,臨走時家人在行李箱中,一樣塞得滿滿當當都是食物。 讓她在意的是,有幾個新的大竹筐,拿厚棉布鋪著,裝的滿滿當當的花饃。 竹筐編的精致好看,不是普通的樣式,是按她之前畫的裝梨糖的小籃子,擴大版的。 這編法可費工夫了,集市上買都買不到。 她看一眼身邊的父親,看到他那雙粗糙的大手,這是他送自己的禮物。 還有一物也讓她很在意,是額頭上染紅了的……鹵豬頭。 這個嚇到小滿的超大號豬頭,這幾天家里天天有客,竟然沒被吃掉! 就那么掛在車尾處,哪個小孩子路過,絕對會嚇哭的。 她指著豬頭問:“阿爺,這個也要帶嗎?就算帶,要不要切一切???” 沈爺爺拍拍豬頭急道:“這個一定要帶!這可是祭祖的豬頭,祖宗嘗過的?!? “一路帶著,祖宗會保佑我家冬素和林鐘,平平安安的?!? “別擱車里面,捂壞了,你們一路走,每天切一點吃。別看它丑,可香了。” 想到原主記憶中的那個豬拱嘴,她甜甜一笑: “阿爺放心,我一定不糟蹋,全部吃光。” 這話比給沈爺爺塞銀子還讓他高興,孩子們愛吃老人準備的食物,就是對老人最大的敬重。 沈家一共給她準備了三車的物資,一車全是食物,一車是衣裳和被子,這是她和林鐘兩個的。 雖然都知道她不缺衣裳,蔣氏和三個姨母還是給她做了幾件貼身的棉襖,非說她們做的棉襖暖和,塞的棉花足。 穿里面,外面再穿王府做的絲綢衣裳,看不出來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