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林水根搞定了于淑君,組建了發展農業領導小組。 于淑君任組長,劉強生任副組長,林水根則是總顧問兼執行副組長,說穿了就是林水根在搞這件事;最起碼試點鄉鎮是這樣。 林水根很快地拿出了試點方案“一豬二畝百雞計劃”,即參加公司加農戶的農戶,由公司出錢,養一頭豬,種二畝以上的耕地,養殖一百只左右的土雞。 現在的生豬出欄,都是三月肥,一百天出欄,肉質是鮮嫩,可就是不好吃,說穿了就是沒有肉味;飼料是催生素加激素,怎么可能好吃? 林水根的這個計劃是,農戶必須按照古法養豬,至少是一年出欄,由公司高價收購,然后進行精加工,生產出高質量的生豬肉;這樣的豬肉筋道不愁賣。 一百只雞也是如此,不是52天就出欄的速生雞,是老百姓散養的,用玉米谷子等喂起來的柴雞土雞,是真正的土雞,最好是一年之后出欄。 之所以要有二畝地的耕地,就是進行生態化養殖種植,有條件的可以加入,不強求,最適合留守老人操作,算是給農民增收。 這個計劃最適合偏遠的窮鄉鎮,三樣加起來,每年增收萬元不是問題;至于利潤則要看具體的做法,會養殖的勤快的,自然就多賺一些。 這個項目不求暴富,卻是最適合不怎么富裕的農村來做。 為了能互惠互利,這個方案重點是公司自己也要大規模養殖,來帶動老百姓的養殖;公司的大規模養殖,是為了追求利潤;把老百姓帶動起來,既讓老百姓能有個收入,也能有高品質的豬肉和雞肉,供應市場。 林水根的這個計劃,可以說是比較完美的;如果社會投資不夠,林水根再想辦法融資,進行補貼性發展。 于淑君看到這個方案,也為林水根的計劃叫好。 可就在林水根準備開始實施的時候,被市政府叫停了。 原因很簡單,胡市長為了支持于淑君,給梧桐縣拉來了一個大型的養殖項目;這家投資商對集約化養殖很感興趣,準備上馬、年出欄三十萬頭生豬,一百萬只肉食雞的項目;這個項目就在梧桐縣落地。 若是林水根的計劃實施,便與這家企業有了沖突。 一山不容二虎,本地政府行為,必須為招商來的項目讓步。 林水根接到通知,沒有多少的失落,反正不是自己分內的工作,停了就停了;于淑君可就傻眼了。 第(1/3)頁